一起上看小说 > 糜汉 >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责马谡 孙权资敌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责马谡 孙权资敌


  糜旸与诸葛亮目前虽天各一方,但随着关系的转变,两人之间的交流相比于从前,反而变得更加频繁。

  而就在糜旸写给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后没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诸葛亮的来信。

  从时间上推断,这封信当然不会是诸葛亮的回信。

  这封信乃是在诸葛亮南下僰道之时写给糜旸的,信中的内容讲的正是诸葛亮对邓艾的看法。

  由于是诸葛亮的来信,故而在糜旸一收到这封信后,他便展开看了起来。

  本来糜旸以为诸葛亮是担忧北境局势才会写这封信,可当他看完信中的内容之后才发现,诸葛亮在这封信中是在告戒他要小心邓艾的品性。

  诸葛亮的告戒,一下子就让糜旸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后世经常有人因为马谡这个污点,认为诸葛亮缺乏识人之明,其实这点是不对的。

  无论再有识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甚至刘备也是如此。

  现在在成都附近作乱的黄元,当初便是得到刘备的赏识才步步高升的,而在任命黄元之初,诸葛亮就曾劝谏过刘备黄元不可信任。

  可刘备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阻。

  看小说上

  诸葛亮的识人之明不如刘备这是事实,但不能因此便认为诸葛亮无识人之明,相反诸葛亮是颇有识人的眼光的。

  历史上刘禅执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诸葛亮亲手提拔并一一安排在关键位置上的。

  在诸葛亮死后若没有那些大臣的辅左,以刘禅的智术,季汉只可能灭亡的更早。

  糜旸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当诸葛亮对他提及邓艾性格的弊病时,他立即就重视起这件事。

  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邓艾的性格弊端,与他在历史上所展现出来的十分相似。

  而历史上正是这样的性格弊端,才让邓艾最后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历史上的石包出身与邓艾差不多,最后却能成为西晋的开国郡公,不是他的功劳比邓艾高,乃是他比邓艾会做人多了。

  本来身为穿越者的糜旸,应该比诸葛亮更了解邓艾的性格才是。

  可邓艾在糜旸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旸实在并未察觉到邓艾在外人面前,会有着矜能负才的一面。

  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这一点了,那么糜旸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防患于未然,是糜旸一向的信条。

  思考之下,糜旸起身走向他的内帐中。

  内帐作为糜旸日常休息的场所,占地空间并不算大,但就在这不大的占地空间之中,却林立着一层层书架。

  在那些书架之上,摆放的是糜旸收集到的各类藏书,这些在当世来说可都是宝贝。

  糜旸渐渐走到一处书架下,然后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在一大堆竹简中抽出了一卷。

  这处书架是糜旸专门用来摆放历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这一卷竹简,正是史家巨作《史记》中的一传——《绛侯周勃世家》。

  取出这一篇竹简后,糜旸便高喊让丁封入内,在丁封入内后糜旸将手中的竹简交到他手中,并对他嘱咐道:

  “命人快马加鞭,将这送至士载手中。”

  丁封听到这句话后,不疑有他。

  邓艾作为梁州的内部人,糜旸私下里偶尔会与邓艾联络实属正常。

  只是在离去之前,丁封还是习惯性的问了一句糜旸道:

  “君侯可有话要转交给邓主簿?”

  面对丁封的询问,糜旸沉默了一会言道:“将这卷竹简送至士载手上就好。”

  见糜旸是这个态度,丁封不再迟疑,双手捧着竹简便朝着帐外走去。

  看着丁封离开的背影,糜旸心中不由得叹息一声。

  诸葛亮寄希望于糜旸能够让邓艾修心养性,可对于这件事糜旸心中并无十足的把握。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希望邓艾在明白他的苦心后,以后能够在旁人面前收拢下自己的性格吧。

  ...

  蜀郡,江原县。

  邓艾率领的三千大军现今便驻守在此处。

  就在上月黄元据汉嘉郡造反之后,他便率领五千郡兵朝着成都进发。

  由于蜀郡兵力空虚,所以黄云一路上毫无阻碍,在不久后就顺利拿下了临邛县。

  临邛县是蜀郡的西大门,临邛落入黄元的手中,就代表着黄元的叛军距离成都已经不远。

  可就在黄元想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拿下江原县的时候,从南安北上急速回防的邓艾率先一步率大军进入了江原县中。

  邓艾的及时回防,成功遏制住了黄元继续朝着成都进攻的势头。

  只是在率领大军进入江原县后,邓艾并没有着急领军前去攻打黄元所部,他只是下令全军固守江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艾率军固守在江原县已然有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黄元也曾派探子来进一步打探过江原县的情况,甚至还派使者来向邓艾下战书过。

  按照黄元的推想,邓艾年轻气盛,在他的激怒之下势必会打算出城与他会战。

  可让黄元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是把邓艾成功激怒了——他的使者的头颅被邓艾砍下,并挂在江原城墙之下。

  可邓艾斩杀黄元使者之后,他却依旧抱着按兵不动的打算。

  邓艾的按兵不动让黄元急的跳脚,却也间接引发了他大军中的一个小地震。

  而这场小地震的起因在于马谡。

  这段时间内,马谡曾多次劝过邓艾,应当尽快将黄元的叛军清缴。

  马谡之所以会建议邓艾出兵,一方面是他觉得黄元的叛军人数虽多,但大多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

  另一方面江原县的背后就是成都,他们领军到达江原县的消息也早已经传到成都,想来现在成都中的各位大臣都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包括刘备。

  短短数日,那些大臣或许还能理解邓艾是想养精蓄锐。

  可一个月的时间都快过去了,邓艾面对嚣张的叛军却还一直未有行动,那么肯定是会引起各种非议的。

  马谡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着无端受人非议有损清名的。

  可是面对马谡的进言,邓艾一直就一个态度——无动于衷。

  马谡见一直劝不动邓艾,作为邓艾副将的王平又不愿意和他一同劝谏,他就难免有些气急败坏。

  马谡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闻名,往日就连诸葛亮都会时常采纳他的计策,这让马谡往日中一直自视甚高。

  但让马谡没想到的是,丞相都不会对他的谏言置若罔闻,邓艾这个卑鄙出身的小人竟然敢如此。

  当然再如何气急败坏,马谡一个护军还是没办法染指大军的指挥权,他便只能暗自生闷气,并找军中的一些好友饮酒叙旧。

  与三五好友叙旧之时,马谡难免会向他的好友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

  倾诉的多了,自然就变成牢骚了。

  由于马谡的身份特殊,他的牢骚很快就传遍了全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

  当邓艾听说这件事并让人查实后,立即变得大怒。

  他之所以按兵不动,是为了消耗敌军的锐气,马谡向他建言时,他也曾一五一十说出过自身的谋划。

  可他却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竟然还敢语出异议,扰乱军心。

  这就是邓艾不了解马谡这个人了。

  马谡乃是三国时期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人物。

  历史上诸葛亮都把阵图给马谡画好了让他照着排兵布阵,他都能搞出上山自杀这种令诸葛亮欲哭无泪的事,他还有什么事是干不出来的。

  邓艾为了稳定军心,他直接下令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想将马谡当众仗责三十。

  当邓艾的这个命令传遍全军后,马谡感到意外且愤怒就不说了,就连王平、石包等诸将也颇为意外,并且他们都为马谡求情起来。

  性格沉稳的王平就对邓艾劝道:“马护军,丞相亲信,还望校尉慎重。”ωωw..net

  王平并没有对邓艾说马谡罪不至此,因为从军法方面来说,邓艾的处置没半分毛病。

  可是问题出在马谡的身份上。

  王平能对邓艾说出这样的建言,足以说明他是真心为邓艾好。

  可惜的是马谡有刚愎自用的毛病,邓艾却有情商是负数的毛病。

  这一点在他独当一面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

  邓艾之所以会惩罚马谡,是因为他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便是为了耗敌军锐气,等到敌军自乱阵脚时他再主动领军出击,必可一战而胜。

  现在他与敌军相持近一月,按照他的估计黄元叛军的自乱阵脚可能就在这几日了。

  这时候己方却出现军心动摇的隐患,那不是在耽误国家大事吗?

  这对邓艾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况且直接惩戒马谡,也是最快能稳定军心的办法。

  对于王平的好心相劝,邓艾最后只是说道:“衔命平叛,奉指授之策,操奖惩之权,正合权宜。

  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速之可也,又岂可因人情而犹豫?

  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在说完这番解释之后,邓艾便不顾诸将劝阻,执意将马谡当众行刑,以图稳定军心。

  随着马谡被当众杖责三十,见邓艾真的敢对马谡下手,三千益州军瞬间就对邓艾尽皆畏服,连带着三千益州军的军心也很快稳定下来。

  可是相应的是,马谡与邓艾之间,可算彻底结下一番仇怨了。

  后来就连邓艾对王平说的那番话,都渐渐地被许多人所知道。

  不过由于现在邓艾刚刚树立起在大军中的威严,故而这些事都被暂时的压制下来了。

  而在邓艾在江原县中解除内忧的时候,离江原县不远的黄元叛军亦如邓艾所设想的那般,开始自乱阵脚起来。

  尽管在过去的时间中,邓艾一直坚守不战,按常理来说,黄元或许可以另辟蹊径。

  可关键就在于邓艾领军驻守的是江原城。

  江原城不仅是成都西南的最后一道屏障,它还是长江在益州境内的一道枢纽所在。

  邓艾领军驻防江原城,不仅直接让黄元领军进攻成都的设想成为泡影,也让黄元领军扰乱汉军运粮水路的意图彻底落空。

  这样一来黄元的五千叛军,就好似无头苍蝇一般,只能在临邛附近原地乱转。

  黄元的五千叛军大多都是乌合之众,对于乌合之众来说,带他们造反没有问题,但己方必须要一直保持进攻的势头,并且要不断胜利才行。

  一旦不能保证这两点,那么乌合之众的军心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

  在毫无进展将近一个月之后,黄元终于撑不住了,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哪怕他知道现在不能退,但如果他再不退,那么后面的局势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邓艾早就在临邛县外安排了许多斥候,黄元刚有退兵的迹象时,斥候便立即将消息传回到邓艾的手中。

  邓艾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时机已经到的他,马上率领着养精蓄锐许久的三千汉军从江原县出击,追击着黄元的五千叛军。

  临邛与江原县相距不远,再加上黄元的五千叛军从临邛撤退之时还将临邛城收刮了一番。

  在携带大量辎重的情况,黄元的五千叛军根本走不快。

  很快黄元的五千叛军就在临邛县外被邓艾的军队追击上。

  在看见黄元的五千叛军后,邓艾马上指挥汉军发起了进攻。

  黄元的五千叛军本就是丧失斗志才退兵的,再加上他们刚刚收刮完临邛县,许多士卒的身上都带着不少重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对敌。

  于是乎在三千汉军冲杀而来时,黄元的五千叛军还未列起什么像样的阵型,登时就被那三千汉军冲的溃不成军。

  在乱军之中,黄元因为逃脱不及,被艺高人胆大的石包给亲手砍下了首级。

  待黄元身死之后,剩余的叛军立马就都跪地投降起来。

  两军还未交兵多久,前一月还引得蜀郡震动的黄元之乱,便被邓艾成功平定。

  当石包兴冲冲地提着黄元的首级来找邓艾时,他还将手中的一封信交到邓艾手中。

  这封信是从黄元身上搜出来的。

  邓艾接过石包手中的信看了起来,看完之后邓艾的脸上的喜色还未存在多久,便又浮现了几分凝重之色。

  这封信中记录了一件事——汉太尉孙权,以兵、钱、粮资助南中成事。


  (https://www.173xsv.cc/1647_1647343/11110722.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