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糜汉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恪之心思 邓芝威胁

第一百七十一章 恪之心思 邓芝威胁


  在两万汉军接收到孙登的数日之后,一支百余人的车驾队伍从夏口城驶向汉军大营中。

  这支队伍中有着之前孙权下令从建业召来的,诸葛恪四人。

  这百余人队伍中,也许是孙权担心引起刘备的忌惮,所以并没有安排太多士卒在其中。

  百余人中只有十数位侍卫而已。

  剩下的数十人,都是奴仆婢女。

  而队伍中的许多车驾之上,装载的都是金银细软,以及经书典籍。

  孙权知道以刘备的性格,孙登以后在荆州的生活过得不会太差。

  但出于一个父亲的关怀与父爱,孙权还是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给了孙登最好的物质条件。

  至于孙权给孙登精心挑选的四位吴中俊杰,孙权乃是有着别一番用意。

  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这四人虽年纪皆未成年,但平均年纪都在十七岁左右,在心智性格方面早已日趋成熟。

  并且这四人要么出身当世高门,要么少时便有令誉享于吴中,乃是目前江东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有这四人陪伴孙登在左右,一方面他们可与孙登一同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可在身旁劝导规劝孙登,免得孙登会在荆州玩物丧志。

  还有一点便是,这四位吴中俊杰背后,几乎代表了目前江东中所有的派系。

  将这四位不同派系中的优秀俊杰,提前派给孙登做伴读,孙权无疑是在提前培养孙登,在江东中的政治底蕴。

  只要孙登能与这四位吴中俊杰相处好关系,哪怕将来孙登在从无政绩的情况下承基江东,有着这四位吴中俊杰及其背后的派系支持,孙登亦能初步坐稳江东之主的位子。

  这一点是孙权为了预防最坏的那个情况出现,所埋下的一步暗棋。

  政治斗争与平衡,孙权是专业的。

  当然孙权的目的,这四位方才初出茅庐的吴中俊杰自然是不懂的。

  他们只知道他们是受了孙权的命令,来荆州守护孙登及陪伴孙登读书的。

  当以诸葛恪为首的四位吴中俊杰,领着百余人的车驾队伍进入汉军大营中后,那百余人的车驾队伍当即被大营中的汉军拦下,而后开始检查起来。

  在汉军检查车驾随从及物品的同时,诸葛恪等四人被王甫带到了孙登的大帐之中,见到了孙登。

  在汉军大营中举目无亲、心怀不安的孙登在见到了诸葛恪等四人后,脸上立马浮现了喜色。

  而诸葛恪等四人在看见孙登之后,亦各自来到孙登面前向他行礼:“参见长公子。”

  孙登因为心中欣喜,一一扶起了眼前这四位,将来他在荆州中唯一可以信任的心腹。

  在被孙登扶起后,四位伴读中年纪最长的诸葛恪率先问孙登道:“公子自来到汉军大营中后,关羽可有欺辱公子?”

  诸葛恪是诸葛瑾长子,今年他已经十八岁,虽还未到及冠的年纪,但他的性格以及心智已经大致成熟。

  诸葛恪身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自小在江东就以聪明伶俐而知名。

  诸葛恪是在场五人中最高者,加之他又体格肥胖,所以他站在身子还未长开的孙登身前,给孙登带来了一股若有若无的压迫感。

  因为之前孙权及吕蒙对关羽的感官不好,所以整個江东中的人,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大多都觉得关羽是傲慢无礼的一个恶邻。

  在这种印象之下,诸葛恪很担心孙登会遭到关羽的欺辱。

  在诸葛恪的询问之下,顾谭几人脸上也露出了担忧之色。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孙登却对着诸葛恪言道:“关公并不像所盛传的那般蛮横无理。

  他对我十分关心,在你们未到来之前,我一应物件皆是关公命人准备,我有所求关公亦是有求必应。”

  在听到孙登这么说后,诸葛恪等人脸上都流露了惊诧之色。

  这可与他们印象中的关羽形象不符。

  但是诸葛恪在听到孙登的回答后,他便不再关注关羽,而是再问询孙登道:“那公子可曾见过糜子晟?”

  孙登听到诸葛恪提起糜旸的名字,他想起了那日,他在糜旸怀中的情景,他脸上不禁浮现惊惧之色。

  见到孙登这副表现,顾谭、张休、陈表三人都表示理解。

  他们在听到糜旸的名字后,脸上的神色亦并不比孙登好多少。

  而这时唯有诸葛恪脸上流露一丝笑意言道:“公子勿忧。”

  “糜将军乃是孔明公之徒弟,而孔明公乃是恪叔父,论亲疏远近之关系,恪唤糜将军一句兄长亦是可以。”

  “将来有恪在旁辅佐公子,以恪与糜将军的关系,在糜将军的照拂之下,恪以后必不让公子在荆州受到欺辱。”

  诸葛恪脸上浮现了自得之色。

  诸葛恪自幼聪慧,并以才思敏捷闻名江东,但同时他又自视甚高。

  诸葛恪虽不能完全猜出,孙权派他与顾谭三人一起来荆州陪伴孙登的所有心思,但凭借他的聪慧,他得出了一个判断。

  荆州一行,表现上看是令他脱离了江东中舒适安逸的生活。

  但无疑的,这也可能是他来日飞黄腾达的一次极好的机会。

  孙登的身份自不必说,若是在没有特殊情况之下,那孙登将来很可能会是江东的“太子。”

  所以他若是在孙登在荆州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时候,成为孙登可以依靠信赖的心腹。

  那么来日一旦孙登回到江东继承大位,那他诸葛恪的地位不就可以立即水涨船高吗?

  最后就是如他叔父一般成为江东的第一重臣,亦不是不可能。

  而且诸葛恪自视甚高,在此番同行的顾谭、张休、陈表三人中,他瞧得上的一个都没有。

  他既然已经被孙权安排成为孙登的四友之一,那么他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四友之首。

  方才他问孙登有没有受到欺辱,除了关心孙登之外,还为的是最后引出他诸葛恪在顾谭几人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他与糜旸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有这种优势在,才能让孙登更为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孙登四友之首。

  至于诸葛瑾之所以不攀他叔父诸葛亮的关系,乃是因为诸葛亮远在蜀中。

  孙登日后要长期待在荆州,相比于远在千里之外的诸葛亮,最近声名鹊起,将来极有可能会留镇荆州的糜旸,才是诸葛恪的目的所在。

  至于糜旸会不会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给他几分薄面,诸葛恪认为这点问题不大。

  诸葛亮虽与诸葛瑾兄弟两人,分隔一东一西有数千里之遥,并且各为其主。

  但他们的兄弟情义却十分深厚,兄弟之间时常有书信交流。

  在几年前诸葛亮就曾写信跟诸葛瑾言过,糜旸跟在他身边学习政务一事。

  那时在信中诸葛亮就曾夸赞过糜旸有仁孝之风,能被诸葛亮这么夸赞的糜旸,想来这师徒二人之间感情应当不错。

  而孙登在听到诸葛恪胸有成竹的话语之后,他脸上的惧怕之色果然消散了不少。

  孙登有谦让之风,他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傲。

  因此在听到诸葛恪的保证后,为了以示感谢,孙登主动对着诸葛恪微微行了一礼言道:

  “以后在荆州,就有劳恪兄维护了。”

  诸葛恪虽自视甚高,但现在他还没发展到如历史上那般眼高于顶的程度。

  所以面对着孙登的这一礼,他也马上屈身躲避,不敢承受。

  而顾谭等几人看着诸葛恪那出尽风头的样子,脸上都有几分不喜。

  同是年轻人,谁会喜欢风头都被诸葛恪抢走。

  孙权本意是想让诸葛恪等四人,同心协力匡助孙登。

  但想来四人中有着诸葛恪的存在,以后孙登在荆州的日子,是否好过还不一定呢。

  ...

  在百里之外的永安城中,把孙登送走的孙权这几日茶饭不思,精神颇为萎靡。

  因为思念孙登加上出于对孙登的愧疚,孙权这几日的情绪很糟糕。

  身为江东之主的孙权,当然不会只让自己感受到悲苦之情。

  这几日以来,孙权的脾气很暴躁,身边近侍稍有不如孙权意者,大多都被孙权杖毙。

  因为孙权反复无常的暴脾气,近几日中永安城中到处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情绪。

  就在孙权无法发泄心中的坏情绪之时,他收到了刘备的一封来信。

  刘备在信中提及,过几日他会派尚书邓芝前来永安与他正式签订盟约。

  之前孙权虽然将长沙、桂阳二郡以及孙登都交了出去,但他并没有正式与刘备签订盟约。

  要正式签订盟约一事,不是孙权不知道。

  只是他内心中还没有打算,彻底与北方断绝友好。

  所以对于是否签订书面性的盟约,他还一直犹疑不决。

  如今他见刘备主动提起此事,心中更为烦闷。

  但是现在的他,并不敢拒绝刘备派遣使者前来一事。

  孙权只能寄希望于刘备的使者邓芝,是个好糊弄的人。

  在孙权收到刘备的来信三日之后,邓芝在一队汉军的护卫下,来到永安城中。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乃东汉名将邓禹之后。

  邓芝在建安初年为躲避战乱而入蜀定居,但那时邓芝名声不显,无人了解起用他。

  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相面,邓芝请他给自己相面,张裕对邓芝说:“你年过七十,会位至大将,并封侯。”

  后来邓芝得知巴西太守庞羲好结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

  建安十九年时,刘备入主益州,邓芝任郫城府邸阁督。

  有一日,刘备经过郫城,和邓芝交谈后,感到十分惊奇,擢升他为郫令,后升迁为广汉太守。

  邓芝在任内清廉、严谨,颇有治绩,刘备听闻邓芝的政绩后,征召他入朝担任尚书,自此邓芝成为汉中王尚书台的五大尚书之一。

  当邓芝手持汉中王使者符节,进入永安城中后,孙权故意不接见邓芝。

  在邓芝来到永安城中数日之后,一直得不到孙权召见的他,猜出了孙权的想法。

  邓芝想着刘备还在襄阳城中等着他的消息,他知道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

  于是邓芝便亲自写了一封信,命随从送往永安城中的骠骑将军府。

  有意躲着邓芝的孙权,见邓芝有表上奏,还以为是邓芝要请求离去了。

  他高高兴兴的打开邓芝的奏表一看,其中的一句话,令孙权感到狐疑不已。

  “臣今来亦欲为将军,非但为我王也”。

  后邓芝在这句话之后,又加了一句话。

  “将军不见,大军不退。”

  看到这句话后,孙权眼神一凝,马上就召见了邓芝。

  当邓芝手持符节来到孙权身前后,他对着孙权一拜后言道:“汉中王尚书邓芝奉王命,前来拜谒骠骑将军。”

  哪怕孙权这段时日以来心情不好,甚至孙权的坏心情就是因为邓芝的主上刘备引起的,但孙权在见到邓芝时,脸上仍然浮现出了一副温和的态度。

  孙权让邓芝起身,他让邓芝在厅中落坐后,对着邓芝言道:“孤近来政务繁忙,耽误了见伯苗的时间,还望伯苗莫要见怪。”

  在说完这番话后,孙权脸上故意流露叹息之色道:“孤诚愿与汉中王签订盟约,昭告天下。”

  “然今江东疲弱,国小势逼,孤时常恐为魏所乘,不能保全。”

  “今孤已经将二郡及长子奉送给汉中王,汉中王实利已得,孤之诚意天下人已知。”

  “既然如此,汉中王又何必执意要一纸盟书呢?”

  孙权说完后,用无奈的目光看向邓芝。

  孙权如今对邓芝所说的话,乃一半真一半假。

  他之所以不愿意签订盟书,一是怕触怒曹操,引得曹操将来派大军征伐他。

  二是孙权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他虽想与刘备联和,但亦不想与曹操完全撕破脸皮。

  这样他将来才能在两方势力中左右逢源,逐渐恢复实力。

  等他恢复实力之后,到时候再根据时势做出进一步的选择。

  老两面三刀了。

  当年的湘水划界,其实两家之间亦没有签订正式盟书,只是口头约定。

  这后来才令孙权有了扯淡的机会。

  但吃过一次亏的刘备,又岂会再留下这个漏洞?

  况且若是不正式签订盟约,昭告天下,接下来又怎么完成糜旸的那个计策呢?

  邓芝对孙权的目的心知肚明,但他没有当面拆穿。

  他只是看向孙权,而后用肃穆的语气说道:“签订盟书非为我王,乃是为正天下人之视听。”

  “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无盟约在手,将来两家又如何携手抗敌?”

  “我王与将军占据四州之地,我王乃命世之英,将军亦一时之杰也。

  两家合盟,则重险之固与三江之阻一体,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今将军若不签订盟约,我王定然意疑。

  将军若求情于魏,曹操必希望将军入朝,以正心志。

  将军若不从命,则曹魏大军将至。

  到那时,夏口两万汉军由糜将军统率,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北之地恐非复将军之有也。”

  听到邓芝口中的威胁之意,孙权脸上有怒色浮现。

  他土地与儿子都送出去了,现在还说要发兵打他。

  而且还要派糜旸来,欺人太甚了吧!


  (https://www.173xsv.cc/1647_1647343/11110970.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