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特效之殇
在许望秋的印象里国外大规模采用气爆技术的电影是《拯救大兵瑞恩》,这种技术利气体膨胀的原理,模拟爆炸,在拍摄时人可以在炸点上呆着,会感觉疼,但绝对不会受伤;而且气爆会产生尘土飞扬的效果,更接近真实的爆炸感觉。
国产电影最早采用气爆技术的是《集结号》,在此之前国产电影战争片中的烟火和爆炸大多是表演式的,炸得很漂亮;但这种爆炸戏缺乏局部和细节的刻画,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国产战争片万炮齐鸣,场面非常宏大;但爆炸的时候却经常炸的是空地,看不到人被炮弹炸飞、炸残的惨烈场面。
许望秋记得《集结号》出来的时候,冯小刚得意洋洋的宣称,电影中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集结号》最终出来的效果也确实好,电影中的战争戏打破了过去国产战争片对死亡的回避与遮掩,有大量战士被打死打残的场面,甚至一度被观众置疑太过血腥。
许望秋一直以为中国是在《集结号》后向国外学习气爆技术,然后逐渐掌握的,万万没想到在70年代八一厂就掌握这种技术了。他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第二反应是,这不在开玩笑吧?最后脱口而出的是:“这怎么可能?”
戈咏良见许望秋如此大惊小怪,便道:“为什么不可能,1974年北影厂重拍《南征北战》的时候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技术。不过射流爆破技术使用的是压缩空气模拟爆炸,成本比较高,而且爆炸之后没有火焰,看起来不够漂亮,很少有电影使用这种技术。”
许望秋彻底傻了,他做梦都没想到八一厂在70年代真的掌握了这种技术。想想冯小刚当初得意洋洋的宣布,《集结号》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许望秋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明明30多年前八一厂就掌握了这项技术;中国电影人却不知道自己掌握了这种技术,只能从国外请烟火团队,这是何等的窝草啊!
许望秋没看过74版的《南征北战》,电影出来后很多人都说拍得特别糟糕,比老版《南征北战》差远了,他就没有去看这部片子。他跟这个时代的电影厂接触也不多,真正接触的只有秀影厂,而秀影厂虽然号称建厂二十年,但实际上到现在拍了不到十部电影;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他一直以为其他电影厂比秀影厂好不了多少,在特效上都非常薄弱。
现在听到八一厂竟然掌握了气爆技术,许望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特效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当即向戈咏良请教中国特效的情况。
戈咏良见许望秋对特效感兴趣,便讲了起来。作为电影特效方面的大师,戈咏良对国内各家电影厂的特效技术非常了解,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从戈咏良的讲述中许望秋得知,原来中国电影特效在70 年代之前,在亚洲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跟美国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在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门经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国产的红外线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北影厂特技车间甚至有专门拍海洋戏的大水池,装备有飞机头吹风和造浪器,可以做各种海洋的效果。
1963年魔影厂拍摄战争片《红日》时,影片的特技设计姜亦素特别设计制作一座高达60英尺的长臂升降机,可以把摄影机装在升降机的顶端,通过人工制控,拍摄飞机上俯冲或拉起时的镜头。在电影中还有大量模型和部队合成的镜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从特技车间出来,许望秋心情极其复杂,为中国电影人在特效方面的成就感到高兴,这意味着他拍电影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会少很多,连拍科幻片都有可能了;但同时心情又极其沉重,他不知道当八一厂的老烟火师们听到冯小刚得意洋洋地宣布《集结号》使用了国外最新的气爆技术,会是什么感受,但他相信老烟火师一定很难受,一定会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啊?我们的烟火团队明明在三十多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但在三十年后拍战争戏却必须请韩国团队来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整个下午,许望秋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晚上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都还在思考。一直想到半夜,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说到底还是统购统销政策导致的。
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电影实行统购统销,彩色电影70万一部;直到79年的198号文件才把收购价提到90万。1980年北影厂厂长王洋向中央上书,要求电影发行进行改革。最终国家调整了政策,按拷贝结算,一个拷贝9000元。不过在结算的时候只算35毫米拷贝,16毫米拷贝和8毫米拷贝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免费播放,这些拷贝都不算钱。到了1989年,由于电影成本飙升,电影厂大部分亏损,中影将拷贝费用提到了每个10500元。
按拷贝结算听起来不错,毕竟电影的拷贝数越多电影厂的收入就越多,但实际上对电影厂非常不公平。拿魔影厂的电影《喜盈门》来说,观影人次超过7亿,拷贝发行了将近4000拷贝,但大部分是16毫米和8毫米拷贝,35毫米拷贝只有241个。魔影厂的实际收入只有217万,去掉成本实际收入只有100多万。
再在拿秀影厂的《焦裕录》来说,票房高达1.3亿,如果按后世的分成办法,分几千万是应该的。如果有这笔钱,够秀影厂吃几年了。但由于只发行了513个35毫米拷贝,秀影厂的收入只有538万,去掉成本130万,实际收入只有408万。
由于统购统销,电影的利润大头被中影公司拿走,而电影的35毫米拷贝数基本上在一百个以内,超过一百的就属于比较火爆的电影了。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拍完,电影厂获得的收入大多在90万以内。去掉成本,利润非常微薄。为了保证盈利,电影厂会尽量把成本控制在90万以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厂不敢拍高投资,以及大量运用特效的电影。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电影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电影行业受电视机冲击,观影人次逐年下降;电影回本越来越困难,电影厂也越来越不敢使用特效。到了80年代后期,电影厂纷纷取消特技车间,特效技术人员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于是,中国电影特效彻底完蛋。
直到2002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重新崛起,中国特效才开始慢慢复苏,而这时已经是电脑特效的时代,特效公司基本以电脑特效为主。中国电影的物理特效完全断代了,自然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们曾在几十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以为那是洋人发明的新鲜玩意儿。
许望秋躺在床上,看着模糊的天花板,发出一声长长地叹息。
中国电影特效和中国电影是连在一起的,中国电影衰落,中国电影特效就完蛋了。如果中国电影能好好的活着,那么电影特效也不会死。
这一切的关键就是统购统销,如果打不破统购统销,就算天王老子来都没用。
许望秋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统购统销的问题,只是要想打破统购统销何其困难;上一世电影厂为了改变这个政策抗争了很多年,但由于牵扯的东西太多,直到1993年电影厂撑不下去了,统购统销的局面才打破。
不过许望秋没有别的选择,统购统销的政策不打破,中国电影的局面不会改变,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还是会崩盘,历史还是会重演。所以,就算知道那是南墙他还是会撞过去。
人活着总要干点什么的,而将这堵墙撞垮就是许望秋必须干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许望秋在孙旺泉带领下,和魔影厂各个车间的人进行沟通。
与陈永泉的小冲突让许望秋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做导演脸太嫩不是好事。别人会觉得你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会觉得你是靠关系坐上导演位置的,甚至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懂,这无疑会威胁到导演的权威性。
为了化解这个问题,许望秋专门到大光明眼镜店配了副黑/框眼镜,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些。
就在许望秋与电影厂沟通的同时,谢非他们根据剧本分解表做的场景清单在魔都城里穿街过巷,寻找适合拍摄的外景。许望秋在清单上做了详细标注,每个场景都有具体的氛围和环境元素要求,并画有示意图,这无疑为谢非他们选景省了不少功夫。
在勘景的过程中,谢非他们买了张魔都地图,每走一个地方,就划上一个叉。在勘景的过程中,每个需要的场景,他们都会选三个备选项,并由曾练平全方位拍照。每天晚上回来,他们会让魔影厂的洗印师洗出来,让许望秋和主创团队根据场景的图片进行筛选。
来来回回折腾了半个月,整个魔都地图上画满叉,主要场景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不过两场战争戏的场景没办法解决,尤其第一场战争戏,有大量的爆炸,甚至还有房屋爆炸。没有哪家单位,也没有哪个私人愿意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拍这种戏,只能通过搭景来解决。许望秋的想法更为激进,他觉得最好修两条街来拍这两场戏。
孙旺泉和制片组根据许望秋的要求将电影的预算统计出来了,如果完全按许望秋的构想来拍,那整部电影的成本将高达95万。中影公司收购彩色故事片的价格是70万,如果电影成本95万的话,那就意味着魔影厂将亏25万。
如果《锄奸》不赚钱,魔影厂有可能接受,但绝对不可能同意亏25万的。
(https://www.173xsv.cc/16_16365/461781123.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