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文明破晓免费阅读 > 第653章 美国卖粮(三)

第653章 美国卖粮(三)


      飞机降落在京城机场,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下了飞机,在机场迎接他的是中国外交部长李时光。两人热情握手,赫尔说道:“横跨大西洋的航班已经开通了,不知何时能有横跨整个太平洋的航班。”

      从华盛顿到中国,曾经是漫长的旅途。即便是现在,赫尔也是乘坐美国的航班先飞过大西洋,再一站一站的从世界岛的西部飞到世界岛的东部。便是如此,原本一个月多的轮船也被缩短为3天,已经算是极快。

      李时光知道赫尔的行程,笑道:“我认为不会太久。”

      说这样的话,李时光心中很有自信。中国的地理位置被重重恶劣的自然条件保护,从战略防御上是优势,但是当下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却都远离中国。而中国与世界的联络日益紧密,出行的确很受罪。好在中国的飞机制造公司最新的大型飞机已经能一次飞行超过8000公里,理论上可以从北平直飞夏威夷。只是导航还不够精准,而且这种超远程飞机刚完成样机,所以没开始试航。

      赫尔也不在意,他这话本就是表示友好,便笑道:“我希望能够尽快看到。”

      两人很快乘车到了国务院。赫尔是带着罗斯福总统的受命而来,见到总理吴有平,赫尔当即讲述了罗斯福总统想签署中日美英四国再保险条约的意见。

      听到赫尔情真意切的讲述,吴有平心中盘算着美国战略上的需求。美国是两洋大国,所以浩瀚的海洋是美国的天然屏障。但是美国想向海外投放军事力量,也需要跨过浩瀚的海洋。在吴有平看来,小罗斯福总统现在提出中日美英四国军事再保险条约,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发展海军。

      吴有平赞道:“我很欣赏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对于和平的态度。”

      国务卿赫尔一愣,这话的确是称赞,但是在外交领域,这句话说出来,就意味着中国将不会签约。中国不签约,就等于日本也不会签约。所以美国的所图就已经落空。

      吴有平神色温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英三国是邻国,美国是域外国家。之前何锐提出签署中日美英四国再保险,是因为中国局面未定,需要把域外国家拉进来当搅屎棍。现在中国马上就要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很快就要开始扩大军舰数量。这时候已经没有签署四国再保险条约的理由。

      国务卿赫尔却没有立刻就此多说什么。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努力推动再保险条约,另一个则是与中国讨论购买美国粮食的计划。两者相比,明显是销售粮食的计划更重要。之前就靠中美两年期的粮食贸易,就让名声跌落谷底的前总统胡佛差点在选举中反败为胜。罗斯福总统自然想签署更长期的粮食供应协议,把农民的选票给拉到罗斯福手里

      于是赫尔就讲述起此事。李时光见赫尔只是提出了要求,却没有做出对中国的保证,就觉得这作风很美国。欧美的谈判都是如此,先提出自己的利益。然后等着对方讨价还价。因为这些利益都很现实,所以感觉欧美很市侩。

      实际上欧美并非市侩,欧美最懂得看人下菜碟。面对强国,欧美各国就非常礼貌。国务卿赫尔这么爽快的提出要求,就是对中国尊重的明证。

      吴有平听完了赫尔的话,当即坦率的表达了不满,“由于归国的高关税政策,让中国商品在美国的销售变得十分困难。中美两国在货物贸易上始终处于顺差。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

      赫尔国务卿早有准备,“总理先生,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美国在中国有巨大的投资,从资金角度,美国一直在帮助中国。顺差不能这么计算。”

      吴有平摆摆手,“美国资金进入中国,只是证明中国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家愿意投资中国。而中美商品贸易上,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赫尔当然不会因为这样的话就放弃立场,他坚定的表示,“我认为中美之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没必要就这个问题图费口舌。”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肯接受中国元支付呢?”吴有平反问道。

      赫尔身为国务卿,有总统的授权,面对中国元支付问题,自然也很想搞清楚中国的底线。用中国元支付中国从美国购买的商品,这可是大事。现在即便有法国提供中国元的币值担保,也就是说,法国的银行会提供汇兑结算。但是这么做,就意味着美国不得不与法国合作。

      如果只是直接同意中国用中国元支付美国粮食的货款,就变成了美国认同了中国元的币值。美国可没有帮助中国元与法郎的义务。所以赫尔答道:“我们可以接受法郎作为支付货币。”

      吴有平又摆摆手,“这不利于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

      “如果中国签署了再保险协议的话,美国倒是可以考虑。”赫尔很自然的将再保险给拉回到话题中来。

      吴有平一点都不急。购买美国粮食,帮助的是美国政府。最近英国法国都表示可以扩大对华出口粮食的量,看得出,英法两国可都看上了美国粮食获得的份额。即便中国今年买完了美国的粮食后不再继续购买美国粮食,中国的粮食供应也不可能受到影响。

      有了这样的底气,吴有平很快把这个话题给略过,转而询问起美国最近的经济发展,“我听闻美国政府已经扩大了货币投入,中国国务院对此非常在意。”

      赫尔没想到吴有平的反击如此多样,只能谨慎的答道:“据我所知,局面并没有您说的那么激烈。”

      吴有平笑道:“可我们看到了美联储的公告,感觉和您所说的有很大冲突,不知我们该相信谁呢?”

      虽然吴有平笑呵呵的模样,可这话就十分尖刻了。如果赫尔不能拿出任何证明来的话,就意味着中国国务院质疑了赫尔的诚实。这对于外交来说是一种危险。一个被认为不诚实的国务卿所说的话,就会被大打折扣。面对如此质疑,赫尔没有逃避,而是向吴有平介绍起了最近华盛顿发生的事情。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提高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

      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介绍了最近美国发生的大事,赫尔国务卿总结道:“所以,美国并非是扩大了货币投入,而是一万多家美国银行重新营业,导致了国家必须支出大量货币给银行,让银行有足够的现金进行营运。总理先生,美联储的报告中的确提到了货币发行的局面,这是一种战术性的发钞。并非是美国政府决定超量发行货币。”

      吴有平早就知道了这些事情,他只是点点头,却没有说什么。

      看到吴有平这样的反应,赫尔继续解释道:“现在我们没办法就中国元支付做出回应,并非我国歧视中国元,而是现在美国金融动荡,没办法就中国元的支付工作做出解释。我们现在就可以中国元支付的问题制定一个讨论机制,我相信一定可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吴有平点点头,“我相信美国方面的诚意,我建议,等中国元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中美之间立刻召开粮食进口的会议。”

      赫尔没想到局面不知不觉发展到他最不想看到的地步。中国元的问题属于美国财政部的工作范畴,中美粮食问题,则是中美商务部的工作领域。只有中日美英四国军事再平衡归赫尔这个国务卿管理。

      结果吴有平坚持要让中国元问题先解决,虽然这也算是完成了他此行的沟通,得到了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与赫尔自己的如意算盘差的太远。

      不得以,赫尔只能说道:“我想求见何锐主席。”

      吴有平立刻把此事推给了外交部,“那就请李部长与赫尔先生谈。”

      何锐一点都不想见赫尔。倒不是何锐的看法与吴有平不同,不想让赫尔发现中国政府内部有分歧。而是何锐当下正在分析美国最新的动向,真的没空见赫尔。

      与美国国务卿谈论美国的大战略,是最愚蠢的选择。国务卿或许知道罗斯福总统的安排,但是国务卿一定不肯说出来,还会尝试误导何锐。

      之所以何锐这么着急,是因为最近美国发生的事情与历史上发生的罗斯福新政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历史上,罗斯福摧枯拉朽般轻松赢得大选,美国人民对于罗斯福新政充满了期待。现在的罗斯福是险胜,罗斯福遭到的反对力度比历史上强了很多。

      也许是共和党议员们认为罗斯福绝非唯一选择,也许是何锐改变了历史之后,美国议员们出现了大量的人员变化,或者是想法发生了改变。总之,罗斯福的《紧急银行法》得到了通过,但是银行管理法却被国会给否了。

      这些还不是何锐最在意的,因为何锐根本没了解过1933年的美国参众两院的人员都是谁,自然没办法做出对比。

      何锐感觉到不对头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节目居然没有出现。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

      有一种看法,路边谈话在历史上十分重要,因为罗斯福本人利用了广播这种新式媒体工具,向美国人民讲述了他的新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把复杂的金融问题用民众们能理解的语言讲给民众,从而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何锐以前也信这种说法,但是现在何锐可不信了。现在的广播电台因为没有卫星,覆盖不了广大乡村。而且收音机这种工具现在价格昂贵,也不是穷人能买得起的。

      即便可以用录播的方式把路边谈话在各地播放,人民的知识结构根本无法理解银行业的复杂程度,听了也是白听。

      真正起作用的,或许只是罗斯福作为总统,向人民们传达了他正在努力解决经济危机。但是想做到这样的宣传,普通的报纸就足够了。

      虽然何锐不相信路边谈话的效果。但是罗斯福没有搞路边谈话,却证明了罗斯福面对的局势已经变化了太多。何锐不得不开始研究一下美国可能的变化。历史上罗斯福四次当选总统,对于美国来说,罗斯福如果只当了两届总统,是一件能够改变美国的大事。

      现在中国掌握的资料不算太多,即便如此,资料也堆了满了几个运公文的小车,何锐以极快的速度翻阅着。由于何锐并非历史学家,这些资料基本都没办法做出对比。便是如此,何锐也觉得非常有趣。

      大概能确定的是,罗斯福新政选择通过大放水来解决经济危机。何锐只知道历史上胡佛总统搞了非常多的以工代赈的政策。现在看,罗斯福绝非否定了这些政策,他不仅继承了胡佛制定的计划,还把计划给扩大了很多倍。

      后世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何锐认为这是牵强附会。凯恩斯本人是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方案是为英国量身定制。美国与英国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市场格局,人民消费力等方面都完全不同。自然没有什么可比性。

      如果非得牵强附会,那无疑是对英美两国经济学家的侮辱。正经的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制定计划必须严格按照现实基础。如果罗斯福照搬了凯恩斯,那么美国经济必然完蛋。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恢复信心”,这点也没问题。这也是何锐搞不明白为什么“炉边谈话”没有播出的原因。现在能解释的可能性只有两个,要么是炉边谈话本就是一时起意,并非深思熟虑。这种可能性最大。另一种可能则是,有一些事情让罗斯福不愿意进行炉边谈话。何锐想搞明白到底是什么阻止了罗斯福这么做。

      如果此时罗斯福能听到何锐的心声,他大概会苦笑一下。因为何锐这几年就没少干“炉边谈话”的事情。

      当下的美国社会上,认为世界上有四大“独裁者”。分别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中国的何锐,苏联的斯大林,以及德国刚上台的希特勒。

      这四位独裁者们都很注重利用广播工具来对人民进行宣传。尤其是苏联与中国这两个都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裁者。社会主义在当下的世界非常流行,四位美国眼中的独裁者都自称自己搞社会主义。

      罗斯福最初的确想搞炉边谈话,但是他的幕僚甚至是广播公司的负责人都表示,如果罗斯福这么做,就会被扣上试图成为独裁者的帽子。而且罗斯福甚至不能在广播里对此事进行澄清,越澄清越糟糕。

      而且罗斯福的内阁成员们也向罗斯福提供了一个很乐观的数据。按照最初的计划,中国去年应该从美国购买1000万吨粮食,实际上中国购买了1480万吨粮食。这让美国农民大大的缓了一口气。由于卖到国外的粮食太多,导致了美国粮食价格暴涨。农业就业人口数量随之暴增。

      虽然市场上依旧没钱,但是经济是真的被拉动了。现阶段,罗斯福的《紧急银行法》可以向缺乏现金的农业注入资金,经济立刻就会开始迅速好转。

      罗斯福的幕僚与广播公司的负责人也承认,炉边谈话这种模式相当好。所以他们建议,罗斯福在百日新政起到效果之后再进行这样的谈话。只要经济开始好转,抨击罗斯福寻求成为独裁者的谣言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力。

      罗斯福认为这个建议很不错,便接受了。

      何锐虽然不知道这个内幕消息,却也注意到了美国经济的变化。这让何锐花了更多时间来推演,以至于连美国国务卿赫尔来访都不愿意见。

      法国经济发生的根本性改变,是何锐有意推动的。现在美国经济的变化,则是何锐无意推动的。原因很简单,去年美国粮食收购价格已经低到了不买就是吃亏的程度。何锐按照低价收购的经济原则出手。所以何锐不得不花时间推演,战争会不会提前爆发。

      历史上,罗斯福为代表的美国精英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推动者。经济变化,只会让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推动战争。.


  (https://www.173xsv.cc/2335_2335258/109665678.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