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博弈


哦,原来不是陈氏啊。

    不是陈氏就.好?

    嗯?

    大殿中的臣子们先是迷茫了一瞬间,继而愣了一下。

    举荐谁?

    王羲之、谢安两个人举荐自己?

    举荐自己干什么?修书?两个国相、两个刚刚出炉的、明显处于争权夺利阶段的令首决定去修书?

    一瞬间,所有人都觉着自己好像是做梦还没有睡醒。

    就算是台上的张皖都是惊讶了一瞬,而后皱眉看着王羲之与谢安,脸上带着一抹微不可查的的迷茫。

    这两个人在搞什么鬼?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内,任由众多大臣以及张皖如何劝说,谢安与王羲之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主意,坚持要修书,如果皇帝不让他们去修书,那他们的这个令首的位置就不干了,俩人要告老还乡。

    这一出更是让张皖头疼不已,而陈潇、陈安两人只是站在最前面,低着头一言不发的看戏。

    从先帝时候开始,陈氏的作用其实就在某些时候发生了改变。

    皇帝如果十分勤政爱民、且有本事,那么陈氏的人就是两个“泥塑的木偶”,或者说更加类似于吉祥物一样,只在最关键的时候开口,一锤定音决定某些事情。

    如果皇帝昏庸、亦或者说不行,那陈氏就该出面了。

    要么铲除奸佞、护国安宁,要么皇帝不听劝告、甚至连最后的脑子都没有了要对付陈氏,那陈氏就会直接辞官归乡,然后然后这个王朝基本上可以宣告灭亡。

    陈氏不是某个皇朝的保姆,也不会当什么圣母——你都不听老子的话了,还要对付老子,还指望着老子帮你?

    做你的春秋大梦。

    而经过汉末时候,灵帝以及后续他继承人的“把戏”或者说“经验教训”之后,后来的皇帝明显聪明了许多。

    比如肃宗。

    肃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恳求陈氏的人能够帮助自己,甚至许诺给了陈氏无数的好处——但陈氏都拒绝了,因为有一点他们之间是有分歧的。

    肃宗皇帝因为世家、或者说因为“夜氏”才登上这个皇位,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根基,放弃自己的支持者,但陈氏显然觉着世家已经成为了大虞的祸患,这并不符合当年太祖皇帝建立大虞的初衷。

    所以陈氏压根不配合。

    但即便是如此,肃宗皇帝依旧将当时的陈氏家主放在了丞相的位置上——哪怕有些时候这位丞相经常跟他作对,导致他的某些政策不能颁布实施也是一样。

    陈潇甚至暗中打了个哈欠,他是知道谢安和王羲之昨天来府中的,但却并不知道这俩人做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决定,于是身体悄悄的朝着陈安的方向凑了凑,继而低声问道:“老爹,是不是你让他俩修书去的啊?”

    陈安半眯着眼睛,像是昏睡的老虎一样。

    他听到陈潇的话,也感受到了身边不少同僚悄然将身体朝着这个方向凑了凑,脸上闪过一抹无语:“我干这种事情有什么用?”

    “是你需要抢中书门下的权力,还是我需要?”

    陈潇一听,顿时也闭上眼睛站在那低着头,学着自己老爹的样子开始昏昏欲睡了。

    最后这场别开生面的朝会以一种近乎诡异的结尾散场了——谢安以及王羲之被叫到了后殿,俗称被留堂了,而其余诸多大臣都散朝,散朝之后还要讨论谢安以及王羲之的目的。

    勤政殿后殿

    张皖按着自己的额头,让身旁的内侍给谢安以及王羲之两个人赐座,然后看着两人直接了当的开口问道:“你们两位为何一定要去修书?”

    “中书门下方才成立,还少不了你们,我也不可能这个时候让你们离开这个位置。”

    张皖知道面前的这两位都是聪明人,所以他懒得绕弯子了,直接了当的决定开口询问。

    “中书令以及门下令这两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被人抢走的话,朕许多布局便会失去作用。”

    “如果你们不坐在这两个位置上,目前而言很难寻找到有声望、资历接替你们的人。”

    先是陈述了利害关系,之后张皖的语气再次变得温和:“两位爱卿可是担心朕怀疑、提防你们?朕将门下以及中书的位置交给你们,便说明朕信任你们。”

    他长叹一口气,带着点点唏嘘:“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们不必担心是朕在试探你们。”

    将话摊开了讲之后,张皖的神色中还带着些许无奈,这是对于自己被“冤枉”的无奈。

    谢安以及王羲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些许的笑意。

    其实他们想要去修书,最大的原因并非是担心皇帝怀疑自己,而是他们两个真的想去干这件事情——尤其还王羲之,他不擅长、也不喜欢政治。

    沉默了片刻后,谢安先开口了。

    “陛下,臣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但修书与坐在中书门下的位置上并不冲突不是么?”

    他轻声道:“我们两个年纪已经越来越大了,臣以及逸少年轻的时候,甚至服用过一段时间的五石散,身体几乎是被掏空,如今能够苟活也不过是因为则之寻来了扁鹊,为我们二人调养身体。”

    “中书门下的位置太过于重要,一旦我们两个掌控这样的权力,我们的身体恐怕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垮掉。”

    “我二人自然是愿意为国朝鞠躬尽瘁的,只是担忧精神不足,将政务处理错漏。”

    王羲之也是感慨了一声后,看着张皖说道:“正是如此。”

    “我二人的想法是,令首的位置不变,但我二人兼任一个编撰的位置,之后精力大多数放在修书之上,至于门下以及中书的事情,便交给副手去做。”

    “门下有两位仆射、中书有两位舍人,难道还不足以处理么?”

    “之后,我二人将处理后的政务再简单的看一遍把把关就是了。”

    交给两位副手?

    张皖下意识的一挑眉,中书门下的两位副手中,一位是他的人,一位是陈氏的人,剩下两位是王谢的人。

    他将中书门下交给王谢,其实是一种缓冲。

    甚至那位陈氏的门生也是一个缓冲,最后终究还是要换成他自己人的。

    如今,王羲之以及谢安还坐在这个位置上——其他世家就不敢对这个位置有什么念头,而具体事务以及权力却是由副手平分,他的人便能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等到书修完了、也过去几年了,他手中的权力也会越发的巩固,到时候.

    想到这里,张皖脸上的笑容都真诚了许多,他看着王羲之以及谢安不由得感慨:“唉——既然两位爱卿如此坚定,那朕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弃爱卿的身体于不顾。”

    “便依照两位爱卿所说吧。”

    谢安、王羲之对视一眼,心里都松了口气,这一关算是过了。    

    次日,大朝会上。

    当众多大臣以为还要为了昨日的事情继续争吵的时候,天子诏书下达了。

    诏书曰:加封中书令谢安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徒;加封门下令王羲之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空。

    以令丞相陈安、中书令谢安、门下令王羲之兼任《建武大典》主编撰,诏天下政治学大家、儒学大家、墨学大家、法学大家、道学大家等诸多学问大家汇聚京城,共同编撰“建武大典”。

    由此,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中书门下令首两个肥肉还是在王谢两族的盘中,而修书这件名流千古的好事也被他们捞到了。

    一时之间,京都的某些风向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既然投靠皇帝也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和好处,那么为什么不给皇帝当狗呢?

    给世家当狗,世家可能还要顾虑皇帝,且不能真正的做主——但给皇帝当狗.那可是跟世家差不多的啊?

    以前是因为中正官的位置全都被世家垄断,而如今大中正官除却陈氏外一共八位,皇帝手中不也有两个?还有陈氏不也是站在皇帝身边?

    皇帝的劣势.好像并不是那么大啊。

    京都风向的改变自然是落入了有心之人的眼睛中,王羲之与谢安一边修书一边悄然的感慨着。

    事实上,在他们两个刚开始决定修书的时候,皇帝以及陈氏就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继而告诉了他们一个秘密。

    一个可以改变当今局势的秘密。

    “印制术”

    可以批量的、迅速的制造大批书籍的印制术!

    这是皇帝砍向世家的第一把刀。

    而第二把刀也很简单,便是他们如今正在做的事情。

    “修书”。

    修书是手段,而不是“刀”,修出来的“书”才是那把刀。

    王羲之、谢安两人在陈安的指导下,将《建武大典》分为两个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和以往的修书都一样的,将天下的一些经典著作编撰出来。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令人有些迷惑了。

    这一部分也同样又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以“政治学”以及“法学”为核心,编撰出了一部《大虞法典》,这部法典的内容涵盖了许多部分,基本上是大虞律法的翻版,但是却又划分的十分详细、清晰。

    第二部分则是以“政治学”以及“法学”“墨学”“儒学”为首,编撰出了九部书典,其中内容就更加让人琢磨不透了,王羲之和谢安以及编撰这书籍的人甚至觉着,这都不像是一本“书”,反而像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为官”的就业指导。

    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以“儒学”“墨学”以及“道学”为首,编撰出的各家经典。

    一开始的时候众人都以为“建武大典”的那部分经典著作以及学问才是最重要的,毕竟皇帝看着像是想要留名的样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等人都开始沉默了。

    他们怎么觉着,那个被他们戏称为“手把手教你当官道理”的那本书才是关键呢?

    王羲之与谢安两人的智慧的确是最为顶尖的一批人,他们汇聚在一起,只是一个晚上,便结合“印制术”猜测出来了些什么东西。

    猜测出来之后,他们开始继续沉默。

    但都在心里感慨与庆幸。

    幸亏

    幸亏他们两家投诚了。

    他们甚至久违的有了看热闹的心态,在谢玄以及王献之备受其他几个世家嘲讽的时候,安抚两个尚且年轻的人,用的便是那句“看他起朱楼”的话语。

    谢玄以及王献之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却懂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那眼睛里藏不住的窃喜以及恶趣味简直是要溢出来了。

    他们怎么可能猜不出来些什么呢?

    于是,两人一合计,除了每日下值的时候找陈潇喝喝酒,其他时间就干脆不出门了,在家里闭门看书。

    建武八年便这样风平浪静的过去了,虽然暗中依旧汹涌,但却令人看不出波澜。

    许多小世家开始准备投靠皇帝,而担任小中正官的那些世家们则是依旧在挺着,毕竟.他们看不到皇帝胜利的希望。

    建武九年,随着王氏以及谢氏的彻底投靠,皇帝身旁的势力也越发的强大,他对于江南的控制也越来越强盛了。

    而陈郊周则是在收拾完了岭南之后,被皇帝诏了回来。

    巧合的是,担任大中正官的“诸葛氏”家主病危,而诸葛氏的下一代家主则是上书,因为自身忙于照拂父亲的身体,所以不能继任大中正官的位置。

    在其余世家子弟都想要争夺这个位置的时候,皇帝的一道诏书彻底让他们安静了。

    因为他们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和这一位抢。

    替代诸葛氏大中正官位置的,是陈郊周。

    陈氏陈郊周。

    自此,皇帝身旁的大中正官,变成了四位。

    或者说

    五位。

    因为那位投靠了大世家的“寒门”子弟,本就是皇帝的人,他潜伏在大世家身旁,目的便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给大世家一刀。

    天平再次倾斜了。

    建武九年的秋天转瞬而至,在秋风萧瑟之中,一个好消息传来。

    建武大典的某一部分,编撰完成。

    与此同时,墨家当代矩子、同样也是陈氏子弟的“陈云安”在某个很平常的早朝出现了。

    (本章完)


  (https://www.173xsv.cc/4405_4405453/11110704.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