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幽默化三国演义小说全文阅读 > 第227章 吴国皇帝拜见武帝

第227章 吴国皇帝拜见武帝


武帝翻阅奏章,假装没看见。

  杜预、王浑和王浚这帮哥们儿,收了吴国的投降书,带着队伍得意洋洋地回京城。

  第二天,他们几个跟吴国皇帝一起见武帝。

  吴国皇帝跪拜称臣,武帝让他上殿坐绣墩,还说:

  “这座位我可是给你留了好久。”

  吴国皇帝回应:“我在南方也留了个座位等您呢。”

  武帝听了哈哈大笑,立刻摆下盛宴款待大家。

  他封孙皓为“幸运之星归命侯”,还让他的子孙瑾当上了“中场指挥官”。

  至于那些投降的大臣们,也都得到了各自的官职。

  丞相张悌虽然壮烈牺牲,但他的后代也得到了封赏。

  史书上说:破虏将军坚带着一支孤军深入敌后,凭借忠诚和愤怒的决心,勇往直前。

  他不仅扫清了陵墓的障碍,还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而讨逆将军策则像个小孩子一样,带领一队人马冲向江东。

  那些老将和学者们被打得措手不及,真是个天才啊!

  文帝继承了父兄的事业,结交了忠诚贤良的朋友,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在赤壁之战中,他果断决策,成功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如果不是明智又勇敢,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王浑和王浚因伐吴之事产生了矛盾,两人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因此,武帝没有对诸将进行封赏。

  王浑上表说王浚违反诏令,擅自处理吴国降兵,应该加以惩罚。

  将士们得知后,劝武帝不要听从,于是灭吴的功劳没有得到封赏。

  王浚认为自己功劳大,却被王浑及其同党所压制。

  每次上朝时,他都向武帝奏报说:

  “臣有汗马之劳,却被指责为指鹿为马,似乎没有一点功劳了。臣并不是贪图赏赐,只是想激励后来的将士们勇于立下功勋。”

  然而,武帝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王浚非常愤怒,直接离开了朝廷,而武帝也宽容地原谅了他。

  第二天,有关部门上奏说王浚违反诏令,行为放纵,应该交给廷尉问罪。

  武帝没有同意,而是命令廷尉刘讼调查两人的功绩。

  刘讼认为王浑是首功,而王浚违反诏令是次要的功劳。

  武帝对刘讼的判断感到愤怒,将他贬为京兆太守。

  随后,武帝下令增加贾充和王浑的食邑八千户,并晋升王浑为公爵。

  同时,杜预和王戎被封为县侯,其他将领也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此外,还策告羊枯庙,将其夫人封为万岁乡君,享有五千户食邑。

  王浚在家闲得慌,天天抱怨朝廷没给他应有的荣誉。

  他的远亲范通来串门,看穿了他的心思,就逗他说:

  “老兄,你的功劳是大大的,但就是装逼的功夫还不到家。”

  王浚一愣:“啥意思?”

  范通继续开玩笑:“你得学学那些高人,别人问起你的英雄事迹,你就谦虚地说:‘全靠领导的英明和同志们的努力,我哪有啥功劳啊?’这样既能显得你高风亮节,又能让别人觉得你深不可测。”

  王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以前太实诚了,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多厉害。”

  王浚说:“我最初因为邓艾的事情而感到恐惧,害怕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不能不说话。如果不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那就是我的偏颇。”

  于是王浚愤愤不平。

  当时的人也觉得王浚的功劳大但回报轻,为他感到惋惜。

  后来博士秦秀上表,论述王浚的功劳被冤枉了,武帝才把王浚升为镇东大将军,封杜预为襄阳县侯。

  因此王浚非常高兴,感谢皇恩后就回家了。杜预也感谢皇恩,辞别武帝去镇守襄阳。

  杜预到了襄阳后,认为虽然天下太平,但如果忘记战争就会陷入危险。

  于是他勤于练兵,严格防守。

  史书记载杜预不骑马,射箭也穿不过铠甲,但他用兵制胜的能力却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

  晋武帝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四海安宁,于是召集文武百官讨论是否应该撤销州郡的武备。

  大臣山涛劝谏说:“自古以来,州郡的军队都是为了防御边境的患难而设立的,怎么能轻易撤销呢?希望陛下能够学习古代的制度,从而获得大治,谨慎地制定长远的计划。”

  然而,晋武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第二天,他发布了诏书,命令各州郡取消武备。

  陶璜是交州的牧守,他认为这个决定不可行,也上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交州横跨数千里,有六万多户不归顺的人家,只有五千多户服官役。两个州唇齿相依,只有军队才能镇守住。而且宁州的各夷族,占据着上游的位置,水陆交通更加便利。

  因此,州兵不应该减少,以免显得我们虚弱。州郡的军队应该保留下来守卫边疆城市,不能减少。”

  有个名叫时山涛的家伙,他老是嚷嚷着咱们得把州郡的武装力量加强一下,但皇帝就是不买账。

  结果呢?到了永宁那会儿,小偷小摸的盗贼就跟蚂蚁一样多,到处都是,州郡因为没防备,根本抓不着他们,这下可好,天下大乱了!

  还有那个鲜卑族的莫护跋,带着慕容部的人从塞外跑到辽西棘城北边住下了。

  他的孙子涉归更是厉害,直接搬到了辽东北边,还向中国示好。

  不过后来这家伙开始造反,带了五万人去攻打昌黎,这就是混乱的开始啊!

  因为这些事情,各个州郡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上奏给武帝听。

  武帝一听也慌了神,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最后决定让每个州的刺史都要管军事和民政,这样一来,州郡的领导们可就忙坏了!

  再后来,那些胡人因为生气,开始杀人放火,成了老百姓的祸害。

  这时候,有个叫郭钦的御史站出来说:

  “这些胡人历史上就一直是麻烦制造者。咱们魏国初期人少,西北的那些郡都被胡人占了,甚至连京兆、魏郡、宏农这些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现在虽然表面上听话,但谁能保证将来不出问题呢?万一哪天有紧急情况,胡人的骑兵从平阳、上党出发,三天就能打到孟津。

  到时候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这些地方都得遭殃!”

  郭钦建议武帝利用平定吴国的威势和手下猛将们的智谋,逐步把内地的胡人迁移到边疆去,同时加强边境的防御,恢复古代帝王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政策。

  他说这可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办法。

  武帝看着手中的奏章,摇了摇头说:

  “秦始皇那时候,可是建了个万里长城来挡胡人,结果呢?问题出在自家后院,跟匈奴没啥关系。现在天下都是一家人了,还有谁敢造反?”

  他转向大臣们,笑着说:“我听说治理天下的秘诀在于找到合适的人才,你们怎么不给我推荐些聪明能干的人,而是整天给我讲些空话?”

  说完,他让手下发出诏书,要求各地推荐有才之士。

  不久,有个大臣推荐了广陵的华谭,说他聪明好学。

  武帝一听,立刻让人去把华谭叫来面圣。

  华谭拜完后,武帝亲自问他:

  “现在四海一家,但北方有不服的,西边也有不听话的。怎么让这些人都听话呢?”

  华谭笑着说:“听说圣人治理天下,就像用大网捞鱼,用好风吹麦子。只要选对人,就能让天下太平。”

  武帝听了很高兴,又问:“舜靠二十八个人成功,周文王、武王靠很多人兴旺。找人才真难啊!”

  华谭回答:“现在各地都在推荐优秀人才,就像南海有珍珠,大宛有好马一样。”

  武帝更高兴了,让他当了郎中,然后散朝。

  听说淮南有个袁甫,字公胄,是个学习狂魔,辩论起来更是无人能敌。

  他听说朝廷在招贤纳士,尤其是那位中领军上将军何勖,对人才那是求贤若渴。

  于是,袁甫就屁颠屁颠地跑去拜访何勖,一脸诚恳地说:

  “我这人虽然有点笨,但管理个小县城还是绰绰有余的。我听说将军您特别重视人才,我这不就来了吗?为什么不给我个机会呢?”

  何勖一听,乐了:“你这小伙子,怎么就想着去当县长呢?不想着干点更大的事业?”

  袁甫一本正经地回答:“人各有所长嘛,就像丝绸再美也不能当盾牌用,稻米再香也不能当调料。

  所以啊,有的人适合在地方上发光发热,有的人则适合在京城混个脸熟。我这人啊,就适合在基层锻炼锻炼。”

  何勖被他的直率和自知之明逗乐了,当场就任命他为松滋令。

  时慕宾石珩听说甫能辩,于是想考考他,问道:

  “你这么能说,那告诉我,为什么寿阳西边总是干旱,东边却老是发洪水?”

  甫不假思索地回答:“寿阳东边住的都是吴人,他们整天哀声叹气,怨气冲天。这怨气多了,就变成了云,云多了就下雨,雨下多了就成了洪水。

  而寿阳西边住的都是中原人,他们刚赢了吴国,高兴得不得了,整天吃喝玩乐。《公羊传》里不是说了吗,鲁国人太开心,所以那里老旱。

  如果京师能平衡一下,让大家都开心,那天下就太平了,什么灾害都没有了。你虽然是个高人,但这个道理你懂吗?”

  珩被甫的机智和幽默打动,从此不再找他辩论。

  有个小伙子,名叫艾益,他不爱学习,就爱四处晃悠,大家都觉得他有点傻。

  一次,他拿着些瓜果回家,想给后妈任氏尝尝。

  任氏却说:“孝经里说,就算天天给你吃大餐,你不学好也白搭。”

  她叹了口气,“人家孟母三迁,曾父烹豕,我这教育怎么就教出个‘迷糊蛋’呢?”

  艾益一听,心里五味杂陈,决定要改头换面。

  他开始埋头苦读,从种田到写书,无所不干。

  最后,他成了个大作家,还自封为“玄晏先生”。

  虽然有人请他去当官,但他只想做个快乐的书虫。


  (https://www.173xsv.cc/4605_4605383/11110915.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