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明末求生记大结局 >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战中场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战中场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战中场

        残酷的一夜过去了。

        郑成功收拾满地狼藉。

        一战两败具伤,朝鲜士卒被打散了,还有郑家军队也被打散,损失营级将官五名,就地处决三名。全军加起来,阵亡一万多人,受伤三万余人,相当一部分伤员,在今后数日之内,会变成死亡。

        唯一让郑成功庆幸的是,死得多为朝鲜士卒与日本士卒,夏军本身损伤不多。虽然郑家嫡系人损失让郑成功有一点心疼,特别是战死的将领,多为陈姓子弟或者郑家子弟。,陈,林,黄,等姓氏都是福建大姓,死这么多人,让郑成功心中也不好受。

        这一战也让郑成功息了一些心思。

        事实证明,郑家陆军想要超过夏军的实力,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说,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纵然南方多水,但是真正能决定政权更替的兵马,还是陆军,并不是水军。纵然郑氏在海上纵横无敌,总就上不了岸的。明白这一点,郑成功纵然再不甘心,也只能识时务了。

        将这一次损失惨重的郑家军队,干脆分拆开来,填补到各级夏军之中。

        如此一来,郑家直属的陆军,也正式寿终正寝。虽然在南安与台湾上,还有一些郑家的军队,但是也只能用来看家护院而已。

        放走了阿济格。

        郑成功虽然很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算起来这一战不算是败仗。

        且不说清州城中的守军两万多人,仅仅有千余人逃了出去,单单说,阿济格在朝鲜军营之中被伏击,与梁化凤在夜里一场混战,还有突围之战,这三战,战死士卒有万余之多。

        全部都是精锐骑兵。

        再加上各种伤兵,要拖在马上急速离开,说不定这一路上,死得人要比战死在当场的人还有多上不少。

        郑成功预计清军战死的人,只比夏军这边多,不比夏军这边少。

        再加上夏军这边主力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损伤,但清军损伤的多是主力,不管是满八旗,还有甘陕绿营,都是清军一等一的主力王牌。如此一想郑成功心中的不甘,也就少了不少。

        这一战最大战利品,就是马匹。

        郑成功收拢一下,最少在清军手中夺回来五千匹战马,这些战马有一些受伤的,一看就是活不下去了,只能就地处决,吃马肉。但是还有数千马匹能够活下来的。

        这些马匹足够组建一支骑兵了。

        郑成功立即下令道:“命令马三宝来军前效力。”  

        郑家是没有骑兵将领的,也只让马三宝来了。

        且不提郑成功如何收拾清州战场,而阿济格冲出清州城之后,纵然人困马乏,但也不敢有丝毫停留,立即翻越车岭山。在连续行军数日,在汉江以南才安营扎寨,暂时休整一下。

        这一路上,有不少伤员坚持不住。只能给个痛快的。

        如此一来,当阿济格清点人数的时候,顿时发现,军中死伤过万,八旗士卒死伤过万。

        可以说从阿济格入朝鲜的八旗子弟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

        不仅仅对阿济格各部,即便是对清廷来说,也是伤筋动骨了。

        “汉城不能守了。”阿济格瞬间想到这一点。

        八旗儿郎不能全部死在这里,否则中原局势当如何维持?

        朝鲜毕竟是海外一隅,与大局并不相干,再加上朝鲜的地势,一边为山一边为海,夏军又有海军优势。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中作战,自然有束手束脚之感。

        甚至可以说,朝鲜这一地,对阿济格来说,也比不上八旗儿郎贵重。

        但是让他这样从汉城撤退。放弃朝鲜,他的确不甘心。

        他还是想要搏一搏的。

        只是阿济格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正面强攻,不管是夏军的营地,还是夏军的军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强弱对比,让阿济格感到很是难受。

        这就是显示出清军底蕴不足了。

        夏军在野战之中,对于清军未必百分百的胜算。但是仅仅这样,就让清军陷入进退两难之中。

        阿济格大军回转汉城之后,立即下令各部撤退,汉城以南的军队,向汉城聚集,而汉城以北的军队,向辽东撤退。并将这里的情况飞马报给北京。

        清军的撤退立即演化为清军在朝鲜统治的总崩溃。

        之前说过,清军在朝鲜并不得人心。

        阿济格纵然在朝鲜重塑朝鲜八旗,用来巩固朝鲜人心,但是这种用刀剑塑造出来的阶层,也未必对清军死心塌地。不过是见清军兵强马壮,暂时雌伏而已。

        如果阿济格能一直保持强势,时间长了,这些朝鲜人未必不会对清廷忠心耿耿。但是而今时间太短了一些。

        所以阿济格撤退的命令一来,汉江以南,清州以北,大片区域纷纷向夏军投降,一时间郑成功没有一兵一马北上,这些地方都已经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甚至在汉江以北的一些区域,也纷纷派出使者南下投诚。

        一时间朝鲜三千里山河形式大火。

        连在后方的韩王也坐不住了。

        从清军进攻朝鲜以来,他从朝鲜大王变成了大夏韩王,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身边的肱骨之臣,纷纷凋零,他心中有太多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之感,一来是对清廷的,害怕落在清廷手中,另外一方面却是对夏朝。

        这位朝鲜王,还是有些能力的,最少不会天真的以为夏朝在朝鲜投入这么多兵力,先后战死数万,耗资数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让张轩冒着政治结构失衡的风险,让郑成功独挡大任。是不求回报的。

        朝鲜王并不是说,忘恩负义,甚至他也不敢忘恩负义。

        只是他担心夏朝的胃口太大。

        如果能让朝鲜恢复到战前的独立地位,他宁愿倾朝鲜上下之力,结上国之欢心。只是他担心,夏军的胃口不仅仅是这样的。

        但是他很明白,不管夏军到底是怎么想的。他都没有说不的可能。

        而且看起来朝鲜形式一片大好,他自然想毕其功于一役,尽快将朝鲜整合好,如此一来,也有一分说话的力气。毕竟经过这一场劫难之后,韩王越发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的。唯有实力是真的。

        所以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将这些朝鲜降军全部归拢在手中,如果整合一下,看上也是雄兵十万,战斗力怎么样不说,倒也能有些声势。与夏军谈判的时候,也更有一些力度。  

        韩王督促,让郑成功有些坐不住了。

        当然了,这仅仅是一部分原因。

        在清州之战后,虽然清军吃了大亏。但是夏军损失非小,本来按着郑成功原本的计划,为了对抗清军的骑兵优势,应该在清州好好休整一下,然后继续进军。

        毕竟阿济格虽然损失非小,但也不是没有一击之力的。

        但是局势逼得郑成功不得不加快进度。韩王的督促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郑成功从来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只是面子上过得去而已。不过而今的局势,让郑成功不想错过。不能错过。  

        所谓天赐不取,必取其咎。  

        郑成功很明白,而今的局势看上去一片大好,但是指望这些人能够撼动阿济格的主力,却是不可能的事情。阿济格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即便是有万骑,将这些地方的烽火全部扫平,也是相当容易的。

        他之所以不动,就是在看郑成功的反应。

        如果郑成功不给他反应,他们而今遍地烽火,立即会遭受灭顶之灾。


  (https://www.173xsv.cc/4826_4826283/62818617.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