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明末求生记小说名字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泸州大捷

第一百五十三章 泸州大捷


  第一百五十三章    泸州大捷  

          泸州捷报从重庆到南京,不过数日而已。

          张轩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

          “李定国终究不辜负我的期望。”张轩说道:“袁兄,你觉得滇王该如此赏赐才是?”

          袁时中沉吟一会儿说道:“赏赐白银万两,赐南京外田庄一个,封李定国之子为侯。追封三代。”具体自然更多,但是细节上的事情,不用枢密院使多费心,下面的人自然能够做好。

          袁时中主要是定一个框架。

          李定国已经是滇王了,虽然谈不上封无可封,但是再晋升李定国爵位上面,还是要留有余地的。

          毕竟后面还有很多大战,如果李定国还有很多领兵的机会,如果再立新功怎么办?

          张轩也同意这一点,他沉吟一会儿,说道:“这一战李定国功劳太大,一点爵位不晋,有些不近人情,这样办,封为晋王如何?”

          封王的封号,也是有上下之分的。

          最高的王号,就是秦,晋,齐,楚,等王,都是战国时期大国之名,而滇王,越王,闽王,韩王,等王号,比起这些王号都差了不少。李定国的王号,从滇王到晋王,也算是一次提升。

          袁时中说道:“以臣之见,不若蜀王。总要为将来留些余部,今日封为晋王,将来覆灭吴三桂后,又当封何王号?恐怕李将军也不会自安。”

          如果有功高不赏的风险,哪怕张轩自信能压得住李定国,但是李定国自己也不自安。李定国不能安心,将来的战事,恐怕就不能用尽全力了。张轩听了之后,说道:“就如此吧。吴梅村拟诏吧。”

          吴梅村就在一边的小几后面,听了张轩话,立即下笔成文,写了圣旨的底稿。

          这分底稿还要通过好几个流程之后,才能誊写在丝绸质地的圣旨上,按下国玺后。才是一封有法律效力的圣旨。

          封赏了李定国之后,张轩又对李定国之后,又加李定国总督云贵川三省的权力。可以说将西面战事全部委托给李定国了。同时又细细的计算朝廷的家底,看看有没有可能支援一下在四川的李定国。

          于是将姚启圣请过来。

          姚启圣而今虽然已经不担任户部尚书了,只是内阁大学士,但是依旧承担财政方面的分工。

          户部已经分为度支,民部,国库,税部,等四个部了。

          当然了这四个部,也是暂时的,看看情况,说不

  定还要调整。

          度支就是掌预算决算为各部拨款,并监督审计各部用项。所以那一部用钱,都要先给度支部打报告,但是度支部管帐不管钱。管钱的就是国库,而国债这些事情也放在国库里面管着。

          而民部,就是传统的皇粮国税,土地户口,等事情都归民部管,其实民部本来就是户部的旧称,为了避讳李世民,而改为户部了。至于税部,就是管各地税务,不过这个税务大多是指关税,不管是海关,还是河关,还有铁科,盐税等。

          不管民部与税部,所收上来的税,全部要存在国库之中。

          张轩准备以国库为根基建立一套银行体系,但是一时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就暂且放着。

          至于另外的财政来源铸币厂,暂时是独立的。将来也又并入国库之中的想法。而国库里面存的不仅仅是钱,还有粮食,铁料,丝绸,布匹,等等,好多不一样的仓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虽然张轩一心改革,但是大体上,张轩还是继承明代的框架,虽然张居正有一条鞭法,一切税收都折银,但是大乱之后,有些时候实物比钱重要,比如粮食。

          张轩又恢复了部分实物税。

          如此一来,收上来的东西,必须能找地方存着。所以才有庞大的国库,不仅仅在南京,在各地方也有不少仓库。

          这四部都归姚启圣负责。姚启圣心中默算了一会儿,将各种用度算了一遍,说道:“由于不用往贵州运粮,或许能节省一点,补助滇王大军的军粮还是可以的,但是仅仅是维持而已。”

          “这就行了。”张轩说道:“朕已经准了滇王,让他在四川筹备军需,你派户部一些得力干将去帮帮滇王。”

          姚启圣立即会意,说道:“臣明白。”

          李定国在四川就地解决不少后勤问题,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李定国的威望本来就重,他所带领的滇军之中,有不少大西军旧部,这些人只认二将军,可不认大夏朝。

          如果李定国又能完全掌控后勤,那么李定国就有独立一方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就意味着李定国有了跳反的可能。

          虽然张轩信任李定国,但是身处他的位置上,越发明白,不能将事情都寄托在信任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经不起考验的。最好的办法,是不让李定国有这个能力,所以张轩从户部抽调官员,去帮李定国解决后勤问题。

          这固然是在帮李定国,

  也是限制李定国。

          最少李定国的财政来源,也要过这些人一手。再加上秦猛,贺虎头,马士升这些张轩的死忠,李定国只要明智,就不会选择造反。

          “国债之事怎么样了?”张轩问道:“可有扰民之举?”

          姚启圣说道:“臣特别下文,这一件事让各地主官亲自办,拜访的也都是当地名流士绅,想来不至于骚扰小民,臣也会派人下去查探的。”

          张轩说道:“如此就好。”

          虽然而今的国债,有着强烈的摊派意味,但是不同的摊派方式,也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千万两摊派给百姓,说不得会引起几次起义。有一时间一两银子,就是百姓一年所有花用,一千万两银子,要多少百姓破产都筹措不出来。

          但是当地士绅大户,一年逃出几百上千两银子,未必对家业有多大的影响。

          所以,这种摊派就上不就下,其实与李自成拷饷政策,思路上同出一辙。但是效果却不同了。再加上,新朝初立很多官员都不敢不清廉。甚至有些官员还是军中退下来的,不敢借摊派之名勒索。

          不过,张轩也明白,其中决计有人这样做了。

          这就要考虑一个成本问题了。

          大明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他税收成本太高,收到朝廷九百万两,下面就要掏出好几个九百万两才行。而今摊派国债也是如此,到手只有一千万两,张轩估计下面士绅大户要承担的,决计在一千万两之上,至于多多少,就不清楚了。

          此刻张轩才觉得都察院的重要性。  

          在大明体系之中都察院,这些御史言官们,简直不干正事。张轩登基之后,也忙着做事情,想查什么事情,也都是用身边的近臣,加了钦差的头衔去调查便是了。

          也不想让那些儒家士大夫来烦他。

          故而大夏的督察院,有名无实,甚至没有主官。一个空衙门而已。

          此刻,张轩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努力比不上体制完善。为了监察天下。必须这些御史发挥作用。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但是这都察院所托非人的话,更让张轩不舒服。

          如果将来的都察院,不去好好做事,一心要找张轩的错,叫做匡扶君上。

          张轩犯都烦死了,而且还不能将他们怎么样,毕竟治理国家还需要这些人,张轩用钱逆案打击了好大一批人。总不能再继续打击下去。所以,张轩心中暗道:“这都察院的主官,该是谁啊?”


  (https://www.173xsv.cc/4826_4826290/62935884.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