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看小说 > 招阴人 > 第二百六十六章 密宗五派

第二百六十六章 密宗五派


  现在我们已经分清楚了形势,看样子还真是错怪了酒吞,这件事情还真不是他干的,西藏的局势很是错综复杂,酒吞的势力和西方的势力纵横交错,不仅如此,密宗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各个宗派之间的纠葛恩怨难以说清,背后捅刀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卡卢仁上师现在已经是焦头烂额,活佛在西藏的影响力相当大,人脉也是相当的广,总算是将吸血鬼的巢穴给查了出来,卡卢仁上师准备通知其它四位活佛,提前对这黑暗的巢穴进行打击,书信被传递到了西藏各地,几位上师活佛都已经收到了,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时此刻的血族巢穴里,几位血祖也知道卡卢仁上师的计划了。

“这个老头子真是烦,居然想要打乱我们的计划!”该隐稳坐在黑石王座上,眼睛里闪着猩红色的光芒,气质高雅,手中的高脚杯里满是血液,他的嘴边还带着微微红色,看样子刚刚饮完血,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你还别说,这老头子的力量还真是强大!不失为一个强大的对手,再加上穆图他们也来了西藏,这次我们可是腹背受敌。”犹大慢慢的分析道。

“不,我看不是这样,据我的感知,这西藏现在最起码有四股势力,旗鼓相当,谁也不敢先开战端,第一股是那些阴人和五大活佛,第二股是我们,第三股是穆图的狼人族,最神秘的就是第四股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有关于他们的消息,看样子他们掩藏的很好,想在暗处当渔翁,看鹬蚌相争,借此得利。”莉莉丝走上前来,妖娆的装扮也盖不住热烈似火的身体,极尽诱惑。

“莉莉丝说的很对,这个老头子有些一厢情愿了,依我看,五大活佛并不是铁板一块吧?所以我们并不用担心这些事情。”该隐点了点头,对犹大说道:“命令大家加强警戒,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向我汇报!”

“知道了。”犹大退去,整个血族巢穴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成千上万依赖黑暗的血族躲在暗无天日的地方吸取着甜美的血液,以满足它们那毫无节制的欲望。

的确,卡卢仁上师有点想当然了,密宗分为五派,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苯教。

最大的当然就是格鲁派了,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又因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

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现在已经成为西藏佛教最大的一个宗派。格鲁派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

宁玛派即旧教派。它的名称含有“古”、“旧”两种意思。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他们的教法是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如今,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宁玛派的教义最突出的东西是“大圆满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这和内地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有点相似。自五世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

宁玛派信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一种是在家的。出家的称“根敦巴”,住居寺院,有严格的戒律、严密的组织和一整套学经制度,除在学经内容、修持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外,依次受出家、沙弥、比丘等戒,禁止结婚,在许多共性方面与其它教派并无大的区别。在家的称“庆巴哇”,即“在家志佛道者”,相当于一般佛教居士,须受近事戒(亦称居士戒),承认守护佛教最基本的五戒,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居家宁玛巴平时居家,从事农牧,娶妻成家,养儿育女,农闲或规定时间参加宗教活动。他们有自己的供佛诵经活动,也有定期的集体佛事活动。

噶举派  于11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又称“白教”。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都没有修建寺庙,招聚僧人,所以传法事业发展不大,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招聚门徒,弘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师承玛巴译师,他修成了最为弦妙莫测的“夺舍秘法”。即是将一种身体的心识迁移到另一个身体上,或者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一种由修法者独自选择而决定的转世状态,即如我们所说的借尸还魂。

玛巴译师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7岁丧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后深悔其罪,故跟玛巴学法。玛巴最初不传法而先用种种苦行折磨和考验他,后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此后他长年在深山闭关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极为艰苦,曾有一年以荨麻为食,肢体长出了绿绿的毛,肤色也像荨麻一样,形同鬼魅。据传练成了空中飞行之术,晚年才开始收徒传法,84岁圆寂于聂拉木。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该派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13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

其中,萨迦四祖萨班兖噶坚赞,于1247年率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  ”、“大宝法王”,统领天下释教,并领西藏十三万户,建立西藏地方萨迦政权,为藏传佛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之始。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

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这种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进了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或帝师期间,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外,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均作出过巨大贡献。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  ”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苯教是创建于西藏的原始宗教,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它就产生于西藏。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苯被传统被称之为“原始苯教”,另外由辛绕弥沃所创立的“雍仲苯教”。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与原始的苯教的区别还在于:当辛绕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一整套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辛饶弥沃在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苯教。

另外,原始苯教的杀生祭祀仪式遭到了辛绕弥沃的反对,他采用糌粑捏成各种形状的方法来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朵玛的最初起源。现在,朵玛不仅被苯教徒而且被藏传佛教徒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虽然杀生祭祀的劣习至今在藏区还存在,但这并非辛饶的教理所允许的。因此,辛绕的改革不仅对当时藏地杜绝大量杀生祭祀等劣习和保护动物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还对西藏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到公元七世纪,辛饶所创立的雍仲苯教曾经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当然,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

印度佛教从安多地区逐渐开始重新传播  ,并且逐渐在民间得势,在很少几个世纪里,遍及整个吐蕃。而苯教在赤松德赞以后一直处于劣势,尤其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卫藏地区,基本上被清除逸尽。但是,苯教毕竟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经过几千年的信仰实践,它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这个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这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这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苯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苯教吸收了藏传佛教的许多内容,但解释迥然不同。比如苯教现在也穿袈裟、建寺庙,拜佛,只不过苯教信奉的佛是敦巴辛饶,藏传佛教则拜释迦牟尼,也同样转经、转玛尼、捻念珠,  但与佛教恰恰相反,佛教顺时针转,而苯教逆时针转。苯教的基本色调是蓝色,象征海洋,博大无边,僧人是可以吃肉和结婚的。寺院的住持喇嘛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


  (https://www.173xsv.cc/4947_4947065/23371242.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