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开矿不能停
崇祯二十一年九月初十,开矿案结束一个月后,崇祯接到了东厂提督王之心的来信。
信里面只有一项内容:徐府财产清单。
王承恩站在崇祯旁边,双手举着信念道:“除田产外,在徐府共抄得黄金五万一千二百四十五两,白银七十二万六千五百八十七两二钱,文玩字画,珠宝玉器,宅院,商铺,家具,粮米共折银七十九万七千四百二十六两八钱四厘。另有船只...”
“停!”见王承恩还要继续念,崇祯出声打断:“说总数。”
“除田产外,徐府财产总数为白银二百一十二万余两...”
听完这个数字后,崇祯不停地皱眉:“这也太少了吧?和当时估算的数字相差甚远。”
王承恩当时估算过徐府财产,总数在四百万两银子左右。
凭空少了一半,难道有人贪污?
崇祯轻轻摇头否定了之前的猜测。
王之心确实贪,但是这次抄家的钱财全部入国库。
所以抄家由南京户部主导,东厂只负责配合。
王之心的本事再大,也很难在南京户部官员的监视下贪污二百万两银子。他要是真有这种本事,崇祯恨不得让他当内阁首辅。
“皇爷,”王承恩一脸内疚,“奴婢当初估算徐府财产时将田产也算了进去,而徐府的田产折银将近二百万两。”
“二者相加四百有多万两。”
“哦,原来如此。”崇祯点了点头,心中虽然有些不甘,却也只能如此。
田产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财产,可要是不分给百姓,百姓就不会热衷于和士绅斗。
没有百姓的带头冲锋,崇祯就没办法对抗士绅集团。
对抗不了士绅集团,将来要进行的税制改革什么的全都白扯。
就算名义上能执行下去,实际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
大明朝这盘棋,不好下啊!
“给王之心回信,让他继续‘开矿’!”崇祯吩咐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猫着腰转身离开。
大明国库虽然有钱,但是崇祯二十一年的财政赤字是八百万两白银。
徐府的家产只填了二百万两的坑,还有六百万两的大坑没填。
按照每户抄家二百万两银子的标准,需要再抄三户才能填满财政赤字的坑。
在没有达到收支平衡前,开矿不能停。
崇祯伸了个懒腰,见外面天色已晚,喝了口茶水后去往坤宁宫吃晚饭,顺便锻炼身体。
九月末早朝。
内阁首辅范景文出班说道:“陛下,今年秋粮将在十月初一开始征收,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上书恳求朝廷让关中百姓用粮米缴纳赋税,而不是银子。”
“为何?”崇祯有些疑惑。
“关中贫瘠,商贸本就凋敝,在限制了商人购粮的最低价后,关中商贸更加萧瑟。今年征收夏粮时,很多百姓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导致没银子交粮,他们不得不把粮食低价折给士绅换银子交税。”
“还有,关中旱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旱情尚在,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吕大器恳求陛下恩准让关中百姓用粮米交税。”
这...
崇祯犯起了难。
从情理上讲,他很想同意吕大器的请求。
但是从治理国家角度讲,这个口子不能开。
今天关中说情况特殊,想用实物代替银子交税,朝廷同意了。
明天河南也说有旱情,商贸凋敝,打算用实物代替银子交税,朝廷同不同意?
不同意就会厚此薄彼,让人河南百姓心生不满。
崇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民心将丢的一干二净。
同意就没事了?
非也!
麻烦事在后边。
后天其他各省都用这个理由,朝廷怎么办?
征收实物有利有弊,根据明朝当时国情看,弊大于利。
首先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过程中损耗大。
为了运粮,各地不得不征发徭役,劳民伤财。
其次会给地方官作弊的机会。
古代粮食用体积作为计量单位,而非重量。
同样的米,在百姓的米筐里是两石,到了征粮官的米筐了这里变成了一石半。
百姓只能再多掏多半石的钱。
可见弊端之大。
改为征收银子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最关键的一点,征收银子会让强迫百姓参与经济活动,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思考再三后,崇祯缓缓摇头:“不准,此乃国策,岂能轻易更改?让吕大器自己去想办法。”
“可是陛下...”范景文还想再劝。
崇祯重重地咳嗽一声:“不准就是不准,休要再议。”
范景文叹了口气,无奈退了回去。
接下来,各部轮番汇报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
能现场解决的,崇祯现场解决。
现场解决不了的,崇祯让人记下来回去慢慢琢磨。
退朝后,其他大臣纷纷离去,唯独范景文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王承恩回头瞅了一眼,说道:“范尚书,退朝了。”
“关中百姓苦啊...”范景文答非所问。
王承恩还想在说些什么的时候,已经离开的崇祯又走了回来。
他站在龙椅旁微微一笑:“范尚书真是为国为民的好官。”
“臣惭愧。”
“你是不是以为朕是昏君?”
“臣不敢。”
“朕已经给关中百姓想好了办法。”
范景文眼前一亮,躬身施礼问道:“请陛下赐教。”
(https://www.173xsv.cc/5054_5054127/3324938.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