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
罗安达市。
在罗安达市的一家茶馆里,几个德国人正在讨论东非近几年的变化,在罗安达市最常见的外国人就是德国,法国和葡萄牙人,不过他们各有各的圈子。
“通过一五计划,东非的城市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当初我到罗安达市投资的时候,工厂的南边还都是荒地,短短五年时间里,大量各种类型的工厂和建筑拔地而起。”
“现在东非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也到访过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一些城市,这些城市和罗安达一样显示着勃勃生机。”
“这些城市人口和欧洲的城市一样,都在快速膨胀,但是又不像欧洲社会的城市那样无序增长,大量廉价工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这在欧洲的城市很普遍。”
“但是东非进城人口的素质显然是比较高的,这受益于义务教育的推行,但是教育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尤其是就业和城市管理。”
“东非这种指令性国家,反而通过行政手段避开了失业率的问题,在罗安达这座非洲西部最大城市,没有一个失业人口,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分配的,并且东非政府希望通过舆论手段来消除工作差异而引发的歧视。”
“包括提高工人地位,抬高部分职业待遇,以及通过报纸等媒介歌颂在欧洲社会普遍受到歧视的一些职业。”
“不过我并不看好东非政府的这种行为,这不利于社会的竞争和进步,不过当下东非政府也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作为落后国家,东非政府当下的主要工作还是对其他国家进行追赶,所以还不至于频繁遇上这种烦恼。”
作为德国商人,克洛维见证了一五计划期间罗安达市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赚了不少钱,在这种高速发展之下,机遇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克洛维这种从事商业贸易的人。
东非存在不少外资企业,不过除了投资中高端实业从而获得东非政府补助和政策优惠以外,也只有克洛维这种二道贩子获利颇丰。
当然,克洛维对东非的国家政策是喜忧参半的,东非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并不像欧洲那样自由,所以东非限制了克洛维这种商人的发挥,但是因为东非和德国的关系,所以克洛维这种商人才能有机会从东非获利。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要发生变化,在1905年6月12日,东非政府进一步就“开放”问题进行了拓展。
欢迎包括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商业群体或者個人到东非进行贸易活动,同时东非将进一步开放港口城市作为通商地点,放开一批商品的关税壁垒,加大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貌似东非积极拥抱国际市场,实际上是一五计划之后,很多工业品东非可以自行生产,并且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东非政府才会放开部分商品进入东非,同东非相关国有企业进行竞争。
所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东非工业化的提升,目前东非城市化水平显然比欧洲要低很多,但是通过九十年代和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东非工业体量已经不输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业强国。
虽然工业化水平依旧偏低,但对应东非的人口规模,即便偏低的工业化水平也也意味着东非工业体量达到惊人的效果。
在1904年,东非城镇化率大约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在一五计划之前,就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三,一五计划之后,这个数据显然不会低于百分之二十三。
东非政府的预估大概在百分之二十五或者百分之二十七左右,虽然只增加了几个百分点,但是按照当下东非人口数据,最少也能增加上百万工业人口。
东非政府的数据大约是三百万以上,这代表着东非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虽然不如前世苏联一五计划那样夸张,但放在彼时世界上也是无出其右了。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至少有一千多万人口涌入城市,东非目前人口或许比苏联要少很多,但应该也相差不远。
主要是目前东非没有展开相关的人口数据普查工作,按照东非人口普查惯例,现在是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所以东非人口数据应该在1910年前后才会更新。
不过即便不通过准确的数据,肉眼可见,东非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像克洛维这样的商人,他们对东非沿海城市的变化或许有很深的感触,但是东非广大内陆地区的变化才是更加惊人的。
在东非韬光养晦的政治下,东非经济也喜欢遮遮掩掩,包括国防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工业等等重要产业,绝大部分都放在内陆地区。
只有各国外交人员或许通过中央铁路能对东非发展进行管中窥豹,像克洛维这种商人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东非沿海城市。
目前东非城市有近六百多座,而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加起来也不过才二十多座,所以想通过沿海分析东非的真正实力,显然是不大可能。
就拿东部来说,达累斯萨拉姆市和蒙巴萨等城市虽然独占鳌头,但是东部沿海城市数量加起来也不过十几座,而且这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这些城市放在东非版图上,也不过就是二十几个点而已,刨除这二十多点都属于东非内陆区域,这种区域的划分并不完全是按照海岸线来划分的,而是开放程度。
这样一来东非内陆经济占比远超沿海城市,就拿东非工业最发达的中部地区,重工业占比就达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包括坦桑尼亚西部,赞比亚,津巴布韦,刚果南部和东部,莫桑比克西部的广大区域)。
虽然沿海地区有非比寻常的优势,但不至于像前世很多国家那么夸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主要还是围绕资源丰富地区展开,而东非的工业发展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这也使得东非中部工业占比要远超过沿海。
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并非东非特例,就比如德国的工业区也在内陆,奥匈帝国工业更是集中分布在波西米亚地区(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
而想窥探东非内陆发展情况,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难度十分大,首先就是身份问题,也就是东非迁都以后,莱茵市的位置深处内陆,从而给其他国家外交人员得以深入东非腹地的机会,在第一镇市为首都的时候,外国人最远也就抵达第一镇市,而第一镇市距离海岸线只有区区七十公里左右,基本上和沿海城市没有太大区别。
即便是东非迁都莱茵市之后,各国外交人员的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莱茵市以内,对于防止国外势力对东非的渗透一直是东非的重要工作。
所以事实上来讲,东非就和前世东亚某半岛国家一样,属于大号的朝鲜,只不过东非没有朝鲜那种恶劣外交环境,也没有美国那种强国对东非进行封锁。
英国虽然是此时的世界霸主,但是对世界的控制力远远达不到前世美国那种过于夸张的效果。
(本章完)
(https://www.173xsv.cc/5122_5122060/114508451.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