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归乡
计议已定,秦国报丧的使者进入了邯郸。由于使者披麻戴孝,声称“丧事”,赵王于第二天早朝后,就接见了他,在座的还有主要的卿大夫。
使者衰绖上殿,哭拜于地,道:“敝邑之王薨于初秋,臣等恨不能飞报于王,惟王垂哀!”
赵王依例询问秦王去世的经过,使者按照国内预定的内容回答。使者的回答并没有避讳秦王于前年郊祭时感染风寒的事实,并承认与秦王病情加重有关:“敝王于五十四年冬至郊祭上天于雍,偶感风寒,遂致寒热,月余乃定。虽日衰一日,犹勉力于朝政,今岁亦大宴群臣,无所失也;然春日未得籍田,乃命公子子楚代之。自春至秋,王乃不起,朝政皆废,群臣旦夕侍于宫外,群药数进,终不得效。乃于七月庚午薨于甘泉宫。”
赵王叹息片刻,复问道:“其继者何?”
使者道:“太子柱继为秦王,谥先王昭襄。以公子子楚为太子,尊其母唐八子为唐太后,与先王合葬。”
赵王道:“子楚太子久居邯郸,有贤名,策之当也。寡人闻秦王多舛,其能视事如此,盖秦之福也。”
使者道:“王虽体弱,然明于理,事则尽付群臣可也!”
赵王道:“此所谓垂拱而治是也。秦与赵,兄弟也。吾欲亲往吊之,恐遗秦王之忧。将遣大夫往!”
席间一名大夫于座中起,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祭文朗诵出来,不过是表明秦与赵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兄弟情谊。
待这名大夫诵完祭文,使者再拜称谢,道:“公子正,蒙王教训,至今十载,未归咸阳。先王未见曾孙,今王亦欲见长孙,愿王赐还!”
赵王本来是打算放赵正回去的,但秦使主动提出来,却要拿一拿架子,沉吟不语。旁边一名大夫道:“秦数攻赵,若无公子正,安知其不攻乎!”
秦使道:“秦与赵媾,非止一时,岂因公子正耶!秦赵相攻,又岂怜公子正耶!父子,人伦之常也,孝之先也,安忍离彼父子骨肉耶!”
赵王道:“公子正在赵数载,吾甚爱之。一旦而归,吾有不舍……然断不肯离骨肉之情。贵使但报于王,公子正必归,将遣使而送之也。”
秦使再拜道:“敝王祖孙相见,皆王之赐也!”
在剩下的几天里,秦使还拜见了平阳君和廉颇,表达了秦王的善意。两人也都没有什么别的话说,只表示愿赵秦两国永相友善,互不相攻。随后,行人府派人告知秦使,赵将以柏人侯李昙为使,其子邯郸守李崇为副,向秦王献祭。邯郸守与公子正情笃,愿入秦为官。秦使领了命,匆匆返回咸阳报告。
秦使离开邯郸后不久,一名北方的密使敲开了赵国大夫乐乘的家门,向他报告说,燕王即将攻赵。乐乘大惊,燕相栗腹不是刚刚对邯郸进行了友好访问吗,那时的态度多好,怎么回去就翻脸了呢?急忙向平阳君报告。
乐乘是乐毅的族人。乐毅本魏人乐羊之后,乐羊为魏王打下中山国后,他的子孙就留在了中山。其后数百年间,中山复国,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家就成了赵国人。
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图谋报齐国灭国之仇,乐毅也是应聘者之一,后来担任了燕国的上将军,统领诸侯大军,进攻齐国,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燕昭王去世后,继任的燕惠王和乐毅发生了矛盾,乐毅就放弃部队,逃回赵国。齐国也随后在田单的策划下发起反攻,将燕国攻占的土地全部收复。燕惠王遭遇此败后,向乐毅表示了后悔,愿意与乐毅重新修好,就封乐毅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希望乐毅能继续为燕国效力。乐毅也就乐得在燕赵两国同时担任客卿,拿两份薪水,但不管任何事。他的同族乐乘(自然也是赵人)来投奔他,也逐渐被提升为大夫,在几年前赵国攻占安邑的战斗中,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像乐家这样在不同诸侯任职的家族,在战国时期并不是特例,比如赵国的楼家,就曾在秦国任相;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的几个弟、侄也先后在不同诸侯国任职。至于一个人先后,甚至同时在不同诸侯国任职,在战国更加不是事,比如著名的苏秦同时挂六国相印。而且现在,赵国还想将李崇推荐给新的秦王,而李家是赵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贵族,长期在中枢任职。
诸侯间相互通婚、交互任职,往往是诸侯之间联系的非正式通道;在有重大事件时,可以相互通气。乐间给乐乘报信,就属于这样一种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联系孔道。这种联系往往是诸侯默许的,甚至鼓励的。
乐乘听完来使的报告后,立即将使者带到平阳君的府中,让他亲自向平阳君报告。
使者报告说,原来栗腹在结束那趟充满友好气氛的出使,回去后却向燕王报告说,邯郸周围的精壮基本上在长平之战中都死光了,现在才过了不到数年,他们的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年,因此邯郸周围根本动员不起多少兵力守卫。如果这时发大兵进攻,可以占很多便宜。
燕王得到消息后,十分兴奋,就找乐间商议。乐间是乐毅的儿子,在燕国也算是数朝老臣,是燕王军事行动的智囊。据使者说,乐间当场就否定了栗腹的意见:“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燕王还不死心,问道,我的士卒战斗力不强,那就多派军队,占据五比一的优势,总是可以的吧。乐间还是简单地回答道:“不可!”燕王咨询完毕后,乐间立即就派自己的心腹,先行向乐乘报告。
使者报告完毕,乐乘建议立即请廉颇前来,共同商议。但平阳君不置可否,简单地道:“勿令他人知也!”就让乐乘和使者离开了。
第二天的朝议,几乎没有涉及燕国的话题,被星夜召回的柏人侯李昙被赵王当廷封为正使,其子李崇作为副使,出使咸阳祭吊秦王;为质邯郸六年的秦公子正,将随使团归国。一应礼仪都由正副使与平阳君、行人府共议而定。
由于还要送公子正归国,这趟出使与普通的出使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使团成员不能少了,因为要护卫公子正的安全,一支精干的军队、一群贴身的护卫,还有侍候公子起居的人员,务必要保证公子在从邯郸至咸阳这近两千里的行程中,无病无灾,一切安好!调集、选派军队、护卫、侍卫、侍从,这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赵国上下还对秦国充满敌意的情况下,要选择一支既有战斗力,又不会添乱的使团卫队,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其次,行程还不能快了。如果使团只是几名大夫,驾着车可以尽速前进。但如果是一支护送妇女、儿童的大部队,行军就是按程进行,前后左右都要照应到,沿途的排兵布阵、后勤保障都是大费心的事。
最后就是与秦公子府的协调问题。派兵护送秦公子入秦,当然要与秦公子府协调,他们有什么要求,都要尽量一一满足。
而一般使团最重要的什么玉帛、演礼之类,在这次行动中反而成为次要的存在。
最终,赵王决定从王师中调集五千人,组成护送大军。一支五千人的大军,护送着一对母子长途跋涉近二千里,如此复杂的军事行动还只有战功卓著、能征惯战的李昙才有能力解决好,连李崇可能都不行。尤其是这支军队是由诸赵公子的王军组成,不是在赵国根深蒂固的李氏家族,一般人还真指挥不动。
在李昙的建议下,行军道路没有选择邯郸南出的黄河大道,而是选择了上党。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不仅在于这条道路是所有道路中路程最短的的,而且它所经历的诸侯国最少,距离最短,而且远离各诸侯的中心。从邯郸上太行直到黎城,沿途都是赵国控制的势力范围;出了太行进入翼城,就又进入了秦国的河东。真正脱离两国控制的,只有上党这一段道路,大约五百里地。而上党,目前虽说由韩国控制,但赵国的力量要通过的话并不需要请示报告,只要有赵王的节符,就如同在自己的地界上行动一样自由。
从长平之战结束,秦公子府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从邯郸解围到现在,也已经六七年了,秦公子府已经积聚起巨额财产,这些财产一部分就地处置,送给邯郸当地的关系户;大部分都要运送回咸阳。
这些天,邯郸城内沸沸扬扬,到处传说着秦公子正的故事:还在襁褓之中就已经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勋,现在终于功成还乡,虽然还不到十岁,已经锁定未来太子之位。
赵王特地命行人府赐宴秦公子府,为他们饯行,送给他们大批礼物。赵国的公卿大夫、当政将相、豪门世族,也纷纷登门,赠送仪程。一时间,公子正即将归国的消息传遍诸侯……
(https://www.173xsv.cc/5232_5232464/50939477.html)
1秒记住一起上看小说:www.173xs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173xsv.cc